1915年,在四川省达县的宁静山村里,李中权在一户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农户家中降生。
这个家庭由七口人组成,他们日复一日地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常常面临着食物和衣物的短缺。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中权的心中却孕育着对知识的无限向往。
那个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李中权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在地主的压榨、军阀的暴行和外敌的欺辱下艰难求生。
这些残酷的现实让他更加坚信,教育是打破封建枷锁、抵抗外侮的唯一出路。
在家庭有限但全力以赴的支持下,李中权开始了他的求知之旅,决心通过学习来开启一条改变自己和民族命运的道路。
从少年学子到革命将领
在1927年的深秋,年仅12岁的李中权以傲人的成绩步入达县中学的大门,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其一生的恩师——张爱萍。
张爱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灌输革命理念,用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故事启发学生,李中权被这些先进思想深深吸引。
在一次课间,他悄悄探问张爱萍的党籍身份。
张爱萍老师神秘一笑,将他引领至无人角落,从怀中取出两本关于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小册子,就此,革命的种子在李中权心中生根发芽。
在张爱萍老师的深刻影响下,李中权不仅学业卓越,更投身于革命浪潮之中。
1930年,他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了一场震撼校园的罢课运动,对抗国民党指派的校长,在这场斗争中,他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并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1932年,李中权投身工农红军的怀抱,次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明白,自己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重任。从此,他的生涯与革命事业紧密交织,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随着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底挺进四川,川陕苏区得以建立。在革命的大潮中,李中权一家九口全员投身红军,勇敢地踏上了长征之路。他们各司其职,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长征路上的苦难无法言尽,李中权一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不幸的是,他的几位亲人在这条路上英勇牺牲,这些牺牲更加坚定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1942年,李中权在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屡立战功。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李中权历任要职,带领部队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重大战役,每一次战斗都留下了他的英勇足迹。
1949年,他在湘南领导剿匪行动,为当地的安宁和百姓的福祉付出了巨大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李中权以其卓越的贡献,在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国防的奠基人之一。
怒查贪污守护母校善款
身居要职,李中权将军却始终保持着他的家国情怀,铭记母亲的遗训,对党忠诚不二,为人民竭尽全力。
在他看来,权力即是责任,即是担当,他的世界里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私欲,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无论是在军旅生涯还是地方治理中,李中权将军始终以共产党员的严格标准自律,生活简朴,廉洁自守,从未利用职权谋求个人利益。
在物资紧缺的时代,他坚决不占公家便宜,办公室内从不摆放非必需品。
即便年逾八旬,他依旧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食堂就餐,普通房间住宿,退休金除了基本生活开销,全部用于慈善。
李中权将军常挂在嘴边的是:
共产党员的本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便辛劳,也在所不惜。
他不仅自身践行,还教导家人传承这份廉洁。与妻子相携一生,他们未曾追求奢华享受。面对子女的疑惑,他总是平和地回应:
服务于人民是我的志向,这条路,我无怨无悔。
1998年,83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得知母校抗大分校计划修建纪念馆,慷慨解囊。
他深知教育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坚信“国家要发展,教育是关键。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抗大对他而言,不仅是革命的起点,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他希望通过捐款,为母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然而,世事难料,捐款即将结束时,李将军发现20万元善款不翼而飞,这对于当时来说,是一笔巨额资金。
老将军怒不可遏,这笔钱满载着他对母校的情感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却被贪腐之手窃取。
他反复核查,确认无误后,心中的愤怒难以言表。 调查很快有了眉目,两名工作人员趁乱中饱私囊的事实浮出水面。
在铁证面前,贪污者仍企图狡辩,李将军愤怒至极,怒吼道:
若在战争时期,我必亲手崩了你们!
但在法治社会,李将军强忍怒火,走上了艰难的维权之路。
在那个缺乏现代通讯和监管的年代,追查贪官犹如大海捞针,但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誓要将罪犯绳之以法。他日夜兼程,四处奔波,甚至春节也在为搜集证据而努力。最终,他凭借坚实的证据,将贪官绳之以法,全额追回了捐款。
李中权将军的坚持,是对共产党人初心的深刻诠释,是对党和人民忠诚的生动展现。
这一“捐款门”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民众对老将军的正义感到敬佩,同时对那两个贪污者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追回善款的李中权并没有就此停下奉献的脚步。
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他又捐献出了20万元积蓄,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2013年,当四川雅安发生大地震,年近百岁的老人再次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10万元。即便到了风烛残年,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依然火热。他常常念叨:
只要人民需要,哪怕我这条老命不要了,也要为大家尽最后一份力。
李中权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他没有轰轰烈烈的语录理论,却用朴实无华的言行诠释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的人生,既有血与火的淬炼,更有赤诚忠贞的坚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了最动人心魄的弧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2014年8月4日,李中权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按照遗愿,老将军长眠在八达岭长城脚下。他的墓志铭是那样的催人泪下:
我望着山上的烽火台,若硝烟升起,我将从这里出发,再次奔赴战场。
参考资料:
《李中权将军回忆录》,李中权著,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忠诚的足迹:李中权将军的故事》,张建华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