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席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至美讲席教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金凤凰”奖章获得者。七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及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其《书法有法》《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历代家规家训选》《中华匠心》《大美长江》等作品,都是书法爱好者练习和鉴赏中国书法的优质读物。
感悟与取向
——也说孙晓云的书法
文 | 沈 鹏
放在我面前的是孙晓云女士两种作品的印刷品:一本以行草为主的《孙晓云书法集》,一本行楷字贴《人间词话》。我时常把玩欣赏,看她的创作思想有多活跃,点划之间充满了灵气、秀气,顾盼之间洋溢着情感、动感。
晓云自称愿做“桃花源记”里那个南阳刘子骥,“怀揣美好的向往与执着的追求,在道途中尽情领略赏玩,让寻仙境的梦想伴随始终。”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的精神,被孙晓云所赏识,这是一种审美态度,或说人生态度,或说她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她认定:“追求”比“获得”更为重要。美,固然不排除“获得”,但美更体现在对于高尚的目的的“追求”。由此,晓云树立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审美观念,其中包含了世俗功名的淡化,对于真的人生与真的艺术的执着。
这样的基本态度,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她的书风、画意,我不很了解孙晓云写“人间词话”的本意,但我认为选择这本著作同孙晓云的内在意蕴是契合的。爱好贴派,从贴派中汲取灵感与洒脱的晓云,虽然在行草书中发挥着运动感,但她的审美意识,我以为是偏于静观的。她在潇洒中流露出闲适、自在、典雅。她也希冀观众理解,并未“不食人间烟火”,较高层次的追求,使她没有失去“雅”的品格。
孙晓云学习中的一个优点是:尊重古人。我记得,在我初识晓云的一九八七年(那年我们一同参加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她曾经为学书是否要临摹的问题与另一们书家展开激烈的论辩,晓云的习性,不喜欢临摹,喜欢读贴,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她不尊重传统。可是现在她的作品表明,“临”与“读”实际上是不同的方法问题,“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只要得鱼、得兔,采取何种手段是第二位的了。宋代黄山谷谈到“读”的益处,并说要“观之入神”,“会之于心”,便能得古人笔法真意。倘若一味只知临摹,尤其是拘限于死板的“对临”而不融化吸收,倒未必得到古人笔法的精髓。所以古来能书者无不强调“博观”的重要性。
孙晓云的书法实践内含着多种矛盾的统一。比如不因为强调“读贴”而放弃对传统的深入体会,又比如不因为发挥灵秀之气而否定笔法的重要。当有人问“书法艺术中既是基础又具有难度的东西是什么”,她简捷地回答:“笔法”。在这一点上,晓云与传统的观念又是一致的。传统书论一向重视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根本重要性。
孙晓云的追求,更多注重在与古人的认同,她宁肯淡化“个性”,用她的话来说“只有在共性的范畴内,才能谈得上个性”。晓云的这种认识给她带来的积极方面是她十分认真地体察前人笔法,可以说进入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偃仰、正侧、藏露、聚散之间,看似随意,实是非常精心经营的。然而她的精心经营的可贵在于含而不露,刻意无损随意,所谓“谐不伤雅”。读着晓云的作品,首先感到的,便是自然流露的闲雅之气,才情之美!几乎使人不再想起她还有些什么“个性”不足的方面需要补充。
我们不能为千差万别的书法家制订不变的框架,却可以希望各个书家按自己的特点不断向更佳的方位调整。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需注明出处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