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忧心忡忡 杨隆演)

南吴第三代君王杨隆演,这辈子活得挺憋屈的。

从即位开始,他就是个傀儡君王,南吴的政令表面都是由他杨隆演下达的,但实际上他执行的都是徐温让他执行的,说白了,他就是个吉祥物,是个摆设。

以前他们南吴杨氏创业起家的地方,是在扬州,所以南吴的都城其实是在扬州,可是徐温不喜欢这个杨氏气息过重的地方,于是干脆把南吴的都城迁徙到了金陵,也就是南京。

迁都这样的大事,自然也不用询问杨隆演的意见,因为杨隆演他做不了主。

杨隆演曾经想过,自己年轻,而徐温年老,那就熬呗,等呗,隐忍呗,反正徐温肯定走在自己前头,有朝一日徐温死了,自己就算是熬出头了,苦日子就过去了。

可是,杨隆演没把徐温给熬死,反而南吴朝廷里又刷新出来一位权臣,那就是徐温的儿子徐知诰。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可以失去荣华富贵,可以失去城池土地,可以暂时的失去权势,因为一切都还可以回得来,但是如果一个皇帝失去了尊严和信念,那他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等于他在人格上就已经被击溃了。

因为长期被徐氏父子所摆布,杨隆演的精神状态很差,精神头儿不好,他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那就是不开心,人一不开心,就不爱吃饭,不爱吃饭那也饿啊,肚子也想有点东西啊,那就只好借酒消愁。

可以说,杨隆演让人悲伤无奈的君王遭遇使他对生活自暴自弃,他不注意保养身体,少食酗酒,经常卧床生病,后来就在这愁苦的状态下死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吴江山)

杨隆演当然会感叹上天对他的不公平,抱怨为什么老天爷要把他派发到君王之家,为什么让他终年陷于无形的囚笼之中,为什么自己无法改变凄苦的命运。

自己已经足够隐忍,足够小心,足够沉默,自己已经活得战战兢兢,可自己还是没有等来一个合适的机会。

至少对杨隆演来说,朱瑾当年杀掉徐知训然后劝他起事这并不算是一个机会,至少不算是一个好机会。

他能相信朱瑾对杨氏的忠诚,但是他不能相信,朱瑾可以带着他杀出一条血路,改变他的现状。

可是,这个世界上的机会,怎么可能有万全之策,有万无一失的呢?

权谋,你不敢玩,偷袭,你没胆量,起兵,你又害怕失败,难道你要指望天上的神佛降临,帮你消灭敌人,拨乱反正?

待在宫里当然是最安全的,可这从来都不是建立这一所宫殿的目的。

所以,事到如今,生命消散,杨隆演只能安慰自己,建立宫殿是有目的的,但是他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就是没有目的的。

反正,人死灯灭,一切与我还有什么干系?

杨隆演死了,那说杨隆演有没有儿子呢?有一位,他儿子叫做杨玢,但是岁数太小了,不合适做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谋深算 徐温)

南吴政权不排斥兄终弟及的这种继承制度,那么其实当时最合适接班的,是杨隆演的弟弟杨濛。

当然了,南吴谁接班,那不是他们杨氏子弟说了算的,而是徐温说了算的,徐温的考量是,岁数不能选太大的,太大的那不好控制,所以杨隆演的弟弟杨濛肯定是不行,杨隆演的儿子杨玢虽然岁数小好摆弄,可是徐温也有自己的考量,他不喜欢父亲传给儿子这种关系太强的血缘传承,这样的话杨氏君王的传递就太纯正了,他们的归属感和信念感就太强,容易积累下来。

比如,杨隆演把位子传给了儿子杨玢,他就会告诉杨玢以后要好好做君王,争取摆脱徐氏专权,杨玢以后再传给他儿子,他也会告诉他的儿子,要摆脱徐氏专权,这么一来,他们杨氏君王父子相承一代一代这么传,他们的凝聚力只会越来越强。

所以,徐温考虑再三,最终决定让杨隆演的另外一个弟弟,也就是杨行密的第四个儿子杨溥继位。

您看,兄弟之间的感情,和父子之间的感情,那就差着点,杨隆演想要驱逐权臣,拿回主权的这个意志能很好的继承到他儿子的身上,因为他们父子之间感情是浓稠的,不可分割的,但是却不一定能继承到他这个弟弟杨溥的身上。

王室兄弟自古无情,兄弟和睦的少,兄弟相残的多,徐温立杨溥为新君,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加单纯的傀儡。

但是很显然,徐温千挑万选出来的这个杨溥,他并不是很想要做傀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动声色 杨溥)

为了继续控制新君,徐温还把自己的亲信,就是在此前包围朱瑾的大臣翟虔放到杨溥的身边,用以监视杨溥的一言一行。

翟虔这个人,头脑灵活反应快,不然当初他也不可能侦测到朱瑾想要举事而立刻制止。

翟虔把新君杨溥看管的很紧,简直是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度的严防死守,生怕杨溥滋事。

被一个区区臣下这样监视,杨溥很不满,但是他这个人,心思是很缜密的,他没有表现出不满,也没有抗议,而只是在有一次见到徐温的时候,不经意谈起,说自己平时写信时,都会把“雨”字改成“水”字来写,用以避讳。

徐温好奇啊,你杨溥再是傀儡皇帝,你名义上也是南吴的君王,即为君王,那就只有别人避你杨溥的讳,谁敢让你来避讳?

《公羊传》有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是古代的避讳制度。

在古代,这避讳的讲究就太多了,臣子要避皇帝以及皇帝的先祖的讳,下属要避长官的讳,子女要避长辈的讳,普通人呢,当然也要避圣贤的讳。

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做皇帝的时候,民间无论名字也好,还是语言的使用上也好,都不许使用“秀”字,那个时候东汉的秀才,叫做茂才。

再比如,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写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做田登的官员不许本州百姓使用“登”字,甚至就连谐音也不行,后来到了正月十五,过节嘛,民间要放花灯,搞灯会热闹热闹,负责这个事情的官员不敢使用灯字,干脆在文书上写:本州放火三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哲先贤 孔子)

还比如,历朝历代都比较尊敬孔子和孟子,因为这是圣贤,是先师嘛,孔夫子我们又叫做孔丘,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就规定,天下间姓丘的人,都要改姓,要在丘字的旁边加上一个阝字,变成邱才可以。

又比如,唐朝诗人杜甫,他父亲叫做杜闲,杜甫为了避父亲的讳,写诗的时候从来都不使用闲字。

所以,杨溥说他要避讳,徐温就好奇,他是国君啊,是淮南之主,他用避谁的讳呢?

杨溥的回答是,他要避大臣翟虔的讳,因为翟虔的父亲名字中有个雨字,自己不敢使用,所以这才每次写雨的时候都改为水。

您想想,杨溥这话一说出来,徐温的心里得是什么感受?这翟虔不过是徐温派来监视杨溥的爪牙,杨溥都对翟虔尊敬到了要避翟虔父亲名讳的地步,那么杨溥对徐温本人的尊敬,那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徐温一听,只感觉内心暖暖的,心说这杨溥,这也太拿我当回事儿了,他对我随便派出的这么一个亲信都这么重视,这么尊重,那对我肯定没说的啊。

而就在这个时候,杨溥趁热打铁接着说,徐大人公忠体国,为我们杨氏的基业操劳奔波,你的忠诚天地可鉴,我也非常信任你,只是这个翟虔,你说我是主动要避他父亲的讳么?其实也不是,主要是他对我的限制太严格了,对我也不讲礼节,在吃穿用度方便也多有克扣...

杨溥这一卖惨,徐温脸上可就挂不住了,徐温也会自我怀疑,自己派翟虔对杨溥严防死守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太过激了,而且这事儿传出去吧,名声不太好,搞得好像他徐温纵容臣下欺凌君王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力爪牙 翟虔)

我们要知道,徐温这个人,他早年的身份很有意思,他既是合法商人,但是又从事贩卖私盐的行当,投奔杨行密之后,他和那些以蛮横勇武著称的军人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不善言辞,但是却很有威仪,做了将领之后不好肆意杀戮,反而时常赈济百姓。

可以说,徐温内心里是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的人,他不希望收到太多的舆论非议,更不希望后世的史书把他记载的太糟糕。

翟虔欺凌杨溥,就等于是在败坏自己的名声,所以杨溥一跟他诉苦,他立刻决定,要把翟虔给杀掉。

可徐温说要杀掉翟虔,又何不是他对杨溥新一轮的试探呢?所以杨溥的反应也很快,他说,杀掉就算了,毕竟是你徐大人的亲信,只需要把他调走就可以了。

就这样,徐温调走了翟虔,而杨溥也趁机松了一口气。

看似君臣和睦挺好的,但其实,杨溥和徐温已经走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只不过他们都是搞权谋的高手,明面上的话说的漂亮,暗流涌动的都在底下。

他们本来就不是可以携手同行的人,他们也配合不了彼此,人生在世,能遇到可以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的人,那是很少的。

人这一生啊,真正愿意关心你的人,是非常少的,世界是残酷的,现实是无情的,大家只看结果,不问原因。

有人敬畏天命,而有人崇拜权力,这是价值观的不同,有人站在道德的这一边,而有人只站在胜利者的这一边,这是人生观的不同,有人活着是了活着,是为了吃喝拉撒睡,是为了生理性活着,而有人活着,则是为证明自己活着。

只是可惜,星河斗转,万物有常,世人苦苦把那功名利禄恋恋长眷,只恐怕这利禄功名终究不到头。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