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有两座很有趣的城市。

他们都是省会,而且距离近到只有150公里,纬度也基本相当。

他们就是南京与合肥。

南京,仿佛一直是合肥的痛。

从南京的外号叫“徽京”,到南京的经济腹地辐射本省的区域有限,而辐射安徽的区域却不少,再到安徽人想到大城市转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南京而不是合肥,等等众多方面,南京都在不知不觉中“刺痛”着合肥。

过去,合肥不过一个五线小城市,自然不会对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有什么微词。

但近20来年,凭借过人的魄力和精准的眼光,合肥成功布局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科创产业,并迅速崛起为安徽省内最重要的明星城市。

家底增厚、身份转变,思想上自然也有了变化,此时的合肥再看南京,好像也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梦”。

有了并肩而站的勇气后,想要“夺回”徽京的名号,南京自然就成了合肥一直想要超越的目标。

01.

在发挥省会作用上,南京远胜合肥

前些日子,随着全国各省市上半年GDP数据的相继出炉,合肥以增量293.6亿元、5.03%的名义增速,超越了南京290.5亿元增量、3.49%的名义增速。

增量的赶超,让合肥将要逆袭南京的论调又再次甚嚣尘上。

纵观合肥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之迅猛不可小觑。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合肥是全国城市经济增速第一名,GDP更是从2005年全国城市排名75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20位,并成功迈过万亿大关。 2023年,合肥的GDP达近1.27万亿元,虽然与南京的1.74万亿仍有不小差距,但其GDP总量已达到南京的72.75%,而这一数值在2005年时仅为43.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省会的合肥,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与安徽全省集中力量“挺”合肥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

但在这种强省会的战略模式下,很容易就出现了合肥“一城独大”的现象。

安徽省内,除了合肥是万亿级别的城市外,5000亿至10000亿元生产总值规模的城市则出现“断档”。

此外,合肥不仅获得了全省资源支持,更虹吸了省内的主要人口。

2023年,合肥以20.11万人的人口净流入位居全国第一,但安徽省内其他16个地级市的人口则均为净流出。综合效果抵消后,安徽省全年人口净流出6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总被合肥盯着的邻居省会——南京。

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角,虽然每年GDP都稳居全国前十,但由于“苏大强”的旗下还有苏州、无锡、常州这样的富庶之地,三地的GDP总量可达4.8万亿元、人均GDP则高达2.3万美元,已经够到初等发达国家门槛,所以江苏省是非常典型的均衡发展、多中心发展的模式。

2023年,南京人口净流入5万人的同时,江苏的整体人口也净流入近12万人。

南京,一边保持了自己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一边又起到了省会都市圈的带动效应。

虽然南京的城市首位度仅刚过14%,但从政治、历史、军事、人文、交通、教育、产业链建设、经济金融发展等全方面来看,他就像江苏省的班长,综合实力强劲又顾全大局,是既有虹吸效应又有带动效应的地区主导者。

这种全面的能力,纵使“学习委员”苏州也是无法比拟的。

从2023年东京大学发布的最新亚洲百强城市排行榜名单中就能看出,南京除了规模持续领先合肥外,其作为省会城市对区域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拉动作用,绝对是当下的合肥无法匹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亚洲百强城市排行榜的含金量不低,其评分的主要维度涵盖了经济总量、产业实力、科技创新、文化教育、交通区位、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

而南京更不负众望,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成功排名亚洲第21大陆地区第8

除了老牌强市苏锡常之外,作为南京都市圈的主要成员——扬州和镇江,也分别挺进百强中的93位和96位,省会南京的拉动效果可见一斑。

综合自身地位、发展状况、带动效应等多方因素考量,作为省会而言,南京无疑仍比合肥优秀得多。

至于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合肥究竟能否真的逆袭南京,那就要看看南京够不够稳,合肥够不够有充足潜力了。

02.

南京合肥谁更稳,谁更有潜力?

从押宝京东方、到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再到联手战略投资者挽救蔚来汽车等一系列神操作,合肥通过这种“豪赌”模式,既逐步建立起了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为三大支柱的产业链群,又凭借这些高技术产业的“回报”赚得盆满钵满,更是获封“赌城”“风投之城”等网红标签。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合肥的人才吸引能力大大提升,这帮助其迅速崛起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和教育中心,也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合肥在省内的核心定位——安徽的科教及产业创新中心

反观南京,不仅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是长三角中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更像是一个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人文历史等全方面都优秀的“多边形战士”,是兼具拉动作用的区域经济领导者定位。

所以相较合肥,南京像一个从小到大的全科“学霸”,而合肥更似理科尤其突出的“竞赛特长生”。

现阶段合肥和南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2021年两个城市的主要指标对比,即可窥见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合肥超南京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总人口及人口增加量、市域面积、快递业务量以及国家大科学装置及平台、国家实验室、省级及以上实验室等指标上。

而合肥占南京70%的指标则占绝对的多数,这也是合肥和南京的现实状况: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每10万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市场主体、社会零售消费总额、高新企业数量、票房、实际利用外资等等。

此外,还有些指标合肥占比很低,仅占50%左右,甚至更低,诸如:进出口总额、交通客运总量、地铁里程、地铁交通流量、机场客运总量等等。

这说明,在历史积淀和城市软实力建设上,合肥和南京可以说还不是一个层级的城市,南京的地位依旧十分稳固。

但这种“稳”,于南京而言,既是深厚的优势,却也是不易改变的“禁锢”。

南京以国有经济体为核心发展, 产业布局方面,更倾向于传统优势产业,如石化、钢铁等领域。不仅大型国营企业,南京12万多家民营企业更多地也集中在这两个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模式更侧重于稳定和长期规划。

今年上半年,南京的GDP虽然守住了前十,但GDP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石化、钢铁等主要行业增长承压的情况下,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而竞争对手合肥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则同比增长15%,创近30个月新高。这也就解释通了,为什么合肥在上半年的经济增量上可以超越南京。

南京国企居多,体制性、稳定性强,流程规范,但同样面对变化时的灵活性则稍显欠缺;而合肥则民企当道,更有活力、竞争激烈,面对市场变化时能更快做出调整和应对。

这是否意味着合肥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就一定会超过南京呢?

倒也未必。

我们可以从教育科研、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发展战略这四个重要层面来浅析一下,南京和合肥的未来发展潜能究竟孰高孰低。

首先,教育科研。

南京的教育优势,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度高。

南京拥有众多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2所985、8所211大学、12所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全国第三,这些都显示了南京在综合教育及科研领域均有强大实力‌。

合肥除了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优秀高校外,还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而合肥更是确定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所以在科创领域合肥实力强劲。

第一轮PK,平手。

其次,人口构成。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南京1031万人口中,有320万外来流动人口,其中江苏人超50%,而安徽人占据了29.49%。如果追溯人口来源,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扬州,淮安和安徽的马鞍山。

再看合肥,2020年总人口1039万,流动人口260万,但90%以上都是安徽本省,前十排名中清一色安徽城市。

很显然,合肥的人口构成基本为“省内自嗨型”,但南京则“长臂捞人”,吸引到了一票安徽老乡。这就不奇怪,为何南京私下常被戏封为“徽京”了。

这一局,南京胜。

再者,地区经济想要获得持久发展,一定离不开合理化的产业结构。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让·福拉斯蒂在《二十世纪的伟大希望》中,提出的三部门模型中的三阶段理论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接近10:20:70左右时,是该地区由传统文明过渡至更高文明的阶段。

从宏观层面看,南京的三产比例约为1.8:34.0:64.2,这一结构表明,南京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表现强势;而合肥的产业结构,虽然在2019年时第三产业占比是50%多,稍低一些,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到今年上半年,其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6成。

至此,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上看,二者基本打平。

再看具体的行业产业层面,依据2022年的数据,南京有6个千亿产业,却没有一个产业可以称得上全国拔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南京致力于将软件和电子设备制造集群打造为全市第一个万亿产业集群。

此外,根据南京工信局发布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南京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转型升级电子、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

当然,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就能快速实现,但未来可期、潜力满满。

再观合肥, 过去十几年来,合肥在新能源、芯片及高显赛道上的布局,确实有远见。

正如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呈现一样,合肥的高技术制造业和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亮点。

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5%和45.4%,新能源汽车产量51.5万辆,同比增长67.3%。

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从行业产业布局的层面而言,合肥胜出。

最后,一个地区的未来潜能,与其发展的战略规划绝对密不可分。

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核心地带,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虽然是省会,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也较为均衡且发达,南京都市圈的建设也旨在拓展自身的同时,对周边辐射区域起到良好的拉动效用。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南京获得的资源投入度只会多不会少。

但合肥则不然。

由于合肥地处中部地区,虽交通便利、地位重要,但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合肥是集中全省的资源,形成一种规模效益,以大幅提高省会的生产力。

这在一定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正确且必要的选择,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合肥“过高的首位度”则会造成省域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情况下,未来安徽还需大气力培育副中心城市,那彼时合肥所获得的资源倾斜或将受到影响。

从这个层面来看,南京反而未来的资源和战略潜力上更胜一筹。

综合以上种种,南京以2胜1平1负的成绩,继续坐稳合肥的赶超目标,合肥想要越过这个“坎”,恐怕时日尚早,任重而道远。

03.

两城联动,有望携手打造梦幻CP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南京与合肥是比较互补的城市组合。

合肥大力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的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正是南京转型升级时也同样看好的赛道,若能为南京提供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则可大大缩短其转型升级的时间;

而南京优秀且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若输出给合肥,则大大有利于合肥的国际科技中心定位的打造。

两个城市若联手,那真称得上是“梦幻组合”了。

事实上,早在2021年时,南京与合肥的都市圈就已协调联动了。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和常州的溧阳、金坛,以及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市。

这与合肥的都市圈成员: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桐城市(县级市)等,存在着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市的交叉重合。

南京都市圈的扩容是否会削弱省会合肥的影响力?

其实,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于南京而言,可以扩大腹地、吸纳更多资源和人口;

对合肥来说,借助南京的辐射拉动作用,可以帮助安徽省解决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效带动发展稍显滞后的皖北地区,而省内则可继续投入资源扶植合肥及皖南地区。

据悉,安徽的马鞍山通过设置“研发飞地”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目前已在南京设立3家“研发飞地,如南京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

而南京市江宁区与马鞍山市博望区交界处的宁马新型功能区,则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

我相信,未来南京与合肥两大中心城市持续的强强合作,是真的有希望发挥承西启东的职能作用,带动长三角中西部兴起繁荣。

参考资料:

[1]5.5%!2024年上半年合肥经济半年报亮点纷呈_央广网 (cnr.cn)

[2]最新!亚洲百强城市排行榜出炉:江苏八城入围!南京第21,镇江96 (163.com)

[3]合肥“一城独大”,安徽怎么破?(baidu.com)

[4]城市概况_城市概况_南京市人民政府 (nanjing.gov.cn)

[5]从一张表看合肥和南京的差距 (baidu.com)

[6]“全国第一稳”的南京,能否通过新兴产业布局超越苏州?(163.com)

[7]宁合双城记!合肥南京的关系,为何总是被误解?_省会 (baidu.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南京,”体制之城“标签粘不住了(关键词:体制之城)

  • 一束光的三原色:无锡滨湖全域国资国企改革观察(关键词:滨湖国资)

  • 五年异军突起,县城隐秘小生意年入30亿(关键词:县城小生意)

  • 无锡一个区,一年机器人产值50个亿(关键词:机器人)

  • 常州又诞生一个文旅传奇:政府投资一个亿,本地民企跟着投下35亿(关键词:文旅传奇)

  • 浙江非网红小县城,正在闷声发大财(关键词:闷声发大财)

  • 南京溧水,一个隐藏的草莓市场霸主(关键词:溧水草莓)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 陆家嘴大瓜的背后,真是苏州的错吗?(关键词:陆家嘴大瓜)

  • 华东最大的家具城,奔向下一个三十年(关键词:华东家具城)

  • 中国精酿啤酒之都,为什么无锡敢喊出这个口号(关键词:精酿啤酒)

  • 张家港最强镇,正把压力给到昆山 (关键词:张家港)

  • 扬名立万,梅村二胡一年卖出5万把背后的秘密(关键词:梅村二胡)

  • 江苏老百姓,为什么忘不了娄书记(关键词: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