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防病于未然更是医生的大智慧。家庭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逐渐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防融合”也成为家庭医生工作的重要核心理念。温玲,重庆市南岸区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名全科医生,用“医防融合”理念,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6月,刚从三甲医院规培完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温医生,收到这样一个住院患者:“医生,我老伴头昏头痛,你赶紧帮我看看。”杨爷爷急切地说道。患者姓曹,是一位80岁的奶奶,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经检查后诊断高血压病,在积极治疗一周后,曹奶奶血压控制达标准备办理出院,温医生成为了老两口的家庭医生。那时温医生认为医生工作首要是处理临床疾病,预防疾病是由公卫部专人负责,因此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2020年2月的第一个周末,温医生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喂,温医生,我是曹奶奶老伴,她高血压又犯啦!”“爷爷,不着急,您慢慢说。”“她最近总是喊头昏头痛,今早醒来发现右手右脚无力,怎么办啊?”温医生了解完基本病情后,沉着冷静地指导杨爷爷,拨打120急救电话至附近三甲医院就诊,并立即打车前往单位查询曹奶奶之前高血压病住院的相关信息,通过电话给主管医生转告曹奶奶的相关病情。那时的温医生第一次感觉有些懊悔,想着作为他们的家庭医生,如果能多关心他们的病情,把血压控制达标,那高血压发生并发症概率就会明显降低。次日下班后温医生怀着愧疚的心情去三甲医院看望曹奶奶,奶奶诊断是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在和老两口详聊后才知道他们是失独家庭,奶奶平时喜食腊肉泡菜等腌制品,家里也没有血压计,有头昏症状时才吃降压药。通过那次经历后温医生更深刻理解到《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道理。脑梗死急性期过后,杨爷爷考虑经济困难,随后转诊至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住院部继续治疗。在内科联合康复科医生专业化的共同治疗后,曹奶奶的右侧肢体瘫痪程度有所减轻,右侧肢体能缓慢抬离床面。奶奶脸上也逐渐洋溢出愉悦、幸福的神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出院前,温医生主动帮爷爷奶奶在网上买了血压计、血糖仪及轮椅,教会曹奶奶如何使用仪器,居家如何锻炼四肢功能,把药物服用方法写在每一个药盒上,嘱咐老两口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联系温医生。出院当天,杨爷爷握着温医生的手感谢道,“如果不是温医生的主动关怀和细心诊疗,我老伴这次可能就挺不过去了。”那一刻,温医生开始思考,如果基层临床医生和家庭医生二者不相融合,患者和医生会缺失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患者缺少对医生的信任,描述病情时有所保留;医生缺少对患者的随访,无法更好帮助患者长期控制病情,结果往往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使得居民的健康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而医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医防融合让患者对医生多一点联系和信任,也让医生成为患者健康的守护者和朋友。

出院后的日子,爷爷不仅会主动询问温医生哪些食物不能吃,还会讲奶奶过生日亲戚来家做客的事情等。温医生也会定期上门随访血压血糖,给曹奶奶进行肢体按摩,避免出现肢体水肿、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家庭医生便是从医院走进家中,行医治病的同时,为病人带去亲人般的关怀。之后的每一次上门随访慢病,老两口都把温医生当孙女看待,关心温医生的工作和生活,分享平淡生活中的快乐。

2022年1月,温医生已经深知家庭医生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生病的躯体、器官,而应该关心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入家庭。为了守护更多的居民健康,温医生请缨成为家庭医生团队的团队长,在医院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愿意为居民提供关怀和服务。团队内不乏内科医生、康复科医生、药师、护士、公卫医生等人才,能全方位多层次解决更多辖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并且团队成员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健康指导,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今的曹奶奶能在小区内缓慢行走,老两口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健康。作为一支社区居民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温医生和团队队员多次穿梭在各小区之间,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评估、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成果相互转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完全融合,达到“医能促防,防能促医”效果。

(重庆市南岸区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温玲)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