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10公里的PB是马拉松成绩进步的基础,甚至有人将10公里跑进40分定为小目标。
先不说这个目标是否容易达成,咱们讲讲如何提升速度——重点分析的就是前倾角度与提升速度。
跑步中有三个必经动作,分别是:关键跑姿、落下、拉起。想要跑得快,你需要关注「落下」这个阶段。
落下,就是从站立状态,把身体重心(臀部)移动到支撑点(脚掌)之前。这个向前移动的过程会产生一个角度,叫做前倾角度。
前倾角度:支撑点到重心的连线与铅垂线的夹角;
简单说明:技术动作良好情况下,前脚掌到臀部的连线和竖直线的夹角,为前倾角。
前倾角度是
决定你跑步速度的关键因素
角度可以带来速度。
原地跑的人,即使步频每分钟220次,负重10公斤,跑的非常卖力,只要重心(臀部)一直在人体支撑点(脚)的正上方,没有任何的角度,便无法产生速度。
因为只要不移动重心,就没有办法跑出去。而只稍微把重心(臀部)往前移动一点点,就可以马上开跑,速度也就因此而产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跑步的速度和步频、步幅关系密切,这两点如果得到大幅度提升,速度便会自然而然地快起来——事实并非如此。
提速的根本,在于「落下」的角度,而步频和步幅,不过只是速度变化展现出来的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用物理知识给大家好好解释一下,为什么速度由角度来决定,为什么步频、步幅只是角度变化导致的结果。
速度由角度决定
人站在地面上,受到万有引力(重力G)的作用,才能站在地面上。平稳的站在地上,我们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而只要我们开始移动(跑动),势必会有一个向前跑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重心(臀部)移动到支撑点(脚)的前方,重力G分出来的一个水平分力F。
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质量x加速度 F=m.a;重力=质量x重力常数 G=m.g (重力常数g≈9.8)
∵人站在地球上有重力G=m.g
又∵开始「落下」,产生角度,向前移动,产生水平分力F=m.a,提供我们向前移动——①
再∵水平分力F等于重力G乘以正弦函数sinθ——②
∴ 由①和②推出
F=m.a=Gsinθ→ m.a=m.g.sinθ → a=g.sinθ
又∵g≈9.8为常数, 不会改变;正弦函数sinθ在0~90°为正相关。
∴前倾角度 θ 越大,水平加速度 a 越大,速度越大.
(F:向前跑动的水平作用力 ;m:人体质量;a:水平移动加速度;sin为正弦函数)
红线为正弦函数,角度θ在0-90°之间时,成上升趋势即正相关
相信以上的论证过程和函数图大家都看懂了!物理已经论证了我们跑步的速度由角度决定,现在,我们就来从身体体验的角度来感受一下:
第一次,我们站在距离墙壁30厘米的地方往墙面上倒(脚不动),用双手支撑,感受一下手上力度大小;
第二次,我们站在100厘米的地方往墙面上倒,然后用双手支撑。
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第二次手上的力度明显比第一次更大(水平作用力)。
这是为什么?因为角度更大。若角度更大,我们的重心偏离支撑点越多,重心偏移的越多,水平移动的动力的越大,那么速度就快了。
步频和步幅只是
速度展现出来结果
文章开头我们已经提到,步频与步幅无法产生速度,而仅仅是速度的表现,人体前倾角度变化的结果。
你想想,跑动速度很快时,为了赶快把快速「落下」的身体重新支撑,防止摔倒,脚才会赶快回到重心下——这就是步频提高的根本原因。跑得快时,步频不可能慢。而步幅,只是技术动作到位之后,速度和惯性展现出来的结果。
简单来说,步幅是由速度决定的:角度越大,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步幅越大。
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个结论:跑步时前倾角越大,跑得越快。但不得不提的是,这个角度有一个极限,即理论上可行的最大的前倾角度——22.5度,超过这个角度,人就会摔倒。牙买加闪电博尔特的百米世界纪录为9.58秒,在60-100公尺的时候,时速达到37km/h,平均前倾角度为21.4度。
假如说,你想要10公里跑进30分,全程平均前倾角度就须达到16度(在跑技较好,以及无自然风的大体环境下)。不管你多么强壮,心肺多么好,但是平均角度没到,速度就达不到。
每公里3分30的配速,大多数人都可以达的到,只是能维持多久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能跑100米,有人能维持800米的,而精英选手可以维持一个马拉松的距离,甚至更快。
所以提速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在跑步时有更大的前倾角,并始终维持这个角度。
如何提升速度?
相对来说,速度越快,心肺的要求就越高,要求肌力承担触地的力量也越大,想要保证这个平均前倾角度,去维持这个角度,就需要同步提升自己的体能(心肺)、技术(经济性、角度)和肌力(身体韧性),才能把这个角度维持的更久。
综上所述,速度是由角度决定的,速度只是“一瞬”,你想要维持这个“一瞬”多久,就需要通过体能、技术、肌力训练把综合提升,扎实变强。(如果想get更多训练,可以在评论区提出要求哦)
#来,评论区聊聊 #
「你10公里成绩如何?目标成绩是多少?你觉得提升成绩重要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