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灵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清银行兑换券,俗称大清龙钞,于宣统三年( 1911 年)设计试色样票,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采用钢凹版雕刻技术印制的钞票。清末,随着外国资本势力的侵入,在通商口岸广设银行、滥发钞票,严重冲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形势迫使清政府接受革新派多次提出的 “ 杜洋商之挟持 ”“ 挽回利权 ” 的主张,先后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和户部银行,并设度支部印刷局,以维护纸币发行权,统一全国币制 。

清政府全面考察了日本及欧美的纸币印刷技术后,决定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凹版雕刻技术,用于清政府筹备成立的第一家官办印钞企业的钞票印制之中。1909年,随着度支部印刷局的建立,购置了大批先进印刷机械设备,并以每月3600美元聘请美国著名钢凹版印雕技师海趣来华,任印刷局技师长并培训艺徒,传授技术。翌年,度支部颁布《币制则例》,规定纸币由大清银行发行,名曰“大清银行兑换券”。“大清银行兑换券”由海趣参与设计、雕刻,共有八套三十二张试色样票,面额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1911年3月1日开始付诸印制,此时已值辛亥革命前夜,清政权岌岌可危,即将正式印行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最终伴随着王朝覆灭而胎死腹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席雕刻技师海趣作品

大清银行兑换券的设计沿袭了美国钞票的框架式结构,并具雕刻图纹不易伪造的特性,图案的审美趣味超越了以数字和字母为主的美钞。票面黑白分明,表现出远、中、近景,利用点和线构绘出巨龙在天、黎民在田的虚实结合的画卷。左侧为摄政王载沣半身像,人物肖像传神,细节逼真,身着亲王朝服,佩戴一串象征身份的朝珠,两串“记捻”在左,一串在右,反映出当时的宫廷习俗。龙钞的图案设计和印刷工艺精良而美观,画面层次丰富而细腻,防伪花纹精密而复杂,显示出钢凹版雕刻质地坚硬、细密耐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拾圆兑换券上印有“凭券即付银币拾圆全国通用”字样以及红色编号,背面为蓝色,印有大清银行英文行名并盖“大清银行监督”和“检校印记”两枚印章。原试色样票传世极少,属罕见珍品,且因其印刷精致、设计大方,历来为中外钱币收藏者所喜爱。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印钞厂曾以接近原币印制技术为要求,复制大清银行兑换券,作为观赏币供爱好者收藏。

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印制,标志着我国引进并采用钢凹版雕刻技术印制钞票的开端,在中国印刷史和中国近代印钞史上均属首创,中国近代印钞事业从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