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昭义节度使李继勋、先锋都监康延沼、马步军都军头伊训等人领步骑万余人进攻北汉政权的辽州(其治所在今天的晋中市昔阳县)北汉郝贵超出战,被宋军击败于城下,辽州北汉军形势危急,不久,辽州刺史杜延韬、都指挥使冀进、兵马都监侯美二人带领所部3000余人投降宋朝,辽州并入宋朝领土。
辽州距离太原150公里左右,按宋朝军队的行进速度,如果辽州失守,宋军可以在3到4天的时间之内打到太原城下,因此北汉皇帝向自己的叔叔之国—大辽求救,辽穆宗耶律璟(外号睡王)命令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领六万军救援北汉,准备和北汉军队一起夺回辽州,宋军李继勋、罗彦瑰、郭进、曹彬等人也带领六万军和辽北汉联军合战于辽州城之下,辽汉联军惨败,宋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以辽国的失败而告终。
然而《辽史》的记载却是“(应历,辽穆宗年号)十四年春正月戊寅朔,奉安神纛。戊戌,汉以宋将来袭,驰告。二月壬子,诏西南面招讨使挞烈进兵援汉...... 壬申,汉以败宋兵石州来告。夏四月丁巳,汉以击退宋军,遣使来谢。”《辽穆宗本纪》
无论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是《宋史李继勋传》《宋史曹彬传》《宋史太祖本纪》都清楚地记录了这场较量的胜利者是宋朝。
但是《续资治通鉴》却是这样记录的“李继勋等攻北汉辽州,北汉告急于辽。二月,戊申朔,辽州刺史杜延韬举城降。壬子,辽主遣西南面招讨使耶律达里率六万骑援北汉,败继勋兵于石州。”在契丹援军还没有正式出发之前,辽州刺史杜延韬已经投降,所以辽州城下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契丹援军的。更不用说《宋史北汉刘氏世家》中连契丹军都没有提到。
石州,北周建德六年(577)改西汾州置,治所在离石县(今天山西的吕梁市离石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离石县、中阳县、柳林县、临县、方山县等地,所以说石州之战只可能发生在太原的西南方向。所以这一系列的战斗就有了两种可能,第一:契丹军队并没有抵达辽州城下,李继勋攻克辽州之后继续向西进攻,一直行进到太原的西南方向,结果与辽朝援军相遇,宋军战败。第二:辽汉联军在辽州城下战败之后,迅速西撤,在石州境内反击宋军取得了胜利,或者是阻击挡住了宋军。
但无论如何,辽州还是纳入了宋朝的版图之中,辽国和北汉的战略目标依旧失败了,所以即使李继勋确实在石州吃了大败仗也没有关系,石州之战对于辽国和北汉来说,依旧还是一次防御性质比较强的作战,所以在辽宋的第一次冲突之中,最后胜利的依然是宋朝。
实际上,纵观整个宋太祖年间,辽宋发生的战争,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一直到宋太祖开宝九年,宋军第三次出击北汉,双方发生了十余次冲突,其中大多数以宋朝的胜利告终。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北宋的军队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多以孱弱的面貌示人,但至少在北宋建立之初,宋朝的军队还是那些在五代十国之中冲杀出来的精兵猛将,绝大多数的将士恐怕还是后汉、后周甚至是后晋的老兵,虽然五代十国中原地区四分五裂,但是相对于北方新兴的辽国来说,中原地区强大的武力依旧是它的心腹之患,而辽国能成功灭亡后晋、后唐,也只是因为赵延寿、杜重威、石敬瑭这些老兵痞的出卖而已。
而即使到了宋太宗年间,高梁河之战后,北宋军队依然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劲旅,三路大军攻势迅猛,直到君子馆之战,数万北宋禁军被契丹军队包围消灭,河北人心惶惶,人人畏辽如虎,北宋这才成了所谓的“挫送”,而且在宋太宗年间,宋军的失利大部分都和宋太宗自己有关,所以说中原地区武力的衰落和宋朝中央和地方的斗争,皇帝夺回自中晚唐开始就逐步沦为地方爪牙的军权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