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本期要点

#科技 #XR #AR眼镜 #光波导#MicroLED #Meta #JBD #创新

如果有一个科技产品,让科技从业者们又爱又恨的话,X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可以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

爱的是,XR直击人类的信息需求。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5%是通过视觉,改变视觉交互的产品,往往都能成功,比如杂志、电视、电影、短视频等等。而且无论虚拟现实还是增强现实,都可以满足人们希望突破空间的诉求。

因此,XR既是新的信息呈现方式、也拥有全新的交互方式,一直被誉为继智能手机后、下个时代的入口,所谓得XR者至少值千亿美金。

恨的是,巨头大公司、创业小团队,一波波轮流下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依旧面临着困局:惊艳的技术,夸张的成本;炸天的demo、哭晕的销量,仍然没有迎来iPhone时刻。

比如微软的HoloLens第一代惊艳世人,但3000美元的价格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微软只好开发B端客户,甚至转向军方市场。

Meta Quest 2虽然销量大增、热卖千万套,但由于缺少能够持续吸引消费者应用,疫情结束后大概率墙角吃灰。

苹果的VisionPro无论在设计、技术、还是显示效果上,都吊打同行,但初代机也落了个“惊艳,直到用了之后”这样的评价。

以至于,不少人认为,XR的需求过于领先,谁做都是在竹篮打水、井中捞月。

但真的如此吗?回顾XR发展历史,显然并不是如此。与此相反的是,困扰XR的“产品、技术、制造”三个“枷锁”,正相继被打开。

01 产品定位的枷锁

关于产品和技术,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打算停止OpenDoc(开发文档编辑器)的开发,不料在他参加一次活动时,遭到了一位OpenDoc支持者的质疑、不满,甚至还嘲讽了乔布斯不懂编程、不了解OpenDoc技术的厉害。

对于这个质疑,乔布斯先是恭维了下对方,随后便说出了经典论断:OpenDoc确实有过人之处,有一些其他技术实现不了的功能。但是,最难的是如何将那些功能塞到更大的愿景里面,例如每年一个产品可以卖八十、一百亿美元。

“你得从用户体验出发,倒推用什么技术;而不能从技术出发,然后去想如何把技术卖出去。”

乔布斯所描述的,正是XR遭遇困境的一个原因:技术思维大于用户思维。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终极思维大于迭代思维,总希望能做出革命性产品,用多种功能,一次性解决用户的多个需求,却忽略了迭代的重要性。

在这两个思维的影响下,XR就会“染上三高一短的病症”:成本高、功耗高、重量高、续航短。最终结果就是实用性低,产品只能固定场景使用、无法让用户能够自如地使用、尤其能在户外正常使用,而且由于重量和续航问题,也无法较长时间佩戴。

任何无法高频使用的产品,自然也无法称为爆款、无法普及。

庆幸的是,经过一批批企业的一次次试错,产业界也开始重新定位产品:站在用户视角,放弃终极思维、从容易落地的场景开始,培养使用习惯、持续迭代技术。

于是,AR眼镜,成为解决“三高一短”的先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R眼镜产品图

首先,AR眼镜放弃了全场景的追求,而是聚焦可以结合AI功能的领域,比如翻译、导航、商务会议等场景,需求更清晰、实用性更强;其次,因为功能精简,AR眼镜的功耗也降低了,续航时长也可以满足日常使用。

同时,AR眼镜形态和普通眼镜类似,重量也和普通眼镜差不多,再配上良好的设计,可以做到实用和时尚的结合。

不仅用户乐意长期佩戴,而且受众人群也从极客们扩大到了普通用户。

AR眼镜,逐渐成为各家厂商的选择。雷鸟、创维、华为等公司相继发布新品。即使海外巨头Meta,也发布了首款AR全息眼镜,代号为“猎户座”(Orion)。Meta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款产品的原型机就像当年Oculus Rift原型机一样震撼。

AR眼镜也许不是XR的最终形态,但放弃终极思维后,市场也开始给予良好反馈。2023年,AR眼镜国内销售增速达到了150%。可以说,XR的产品定位枷锁,正被AR眼镜打开。

02 技术路线的枷锁

技术也是XR产品的一个枷锁,约束的原因在于:多个部件时常会有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各厂商发力点不同、供应链也比较分散。这就导致,一方面,规模效应的爆发被延缓,降本速度减缓;另一方面,这也为用户选择产品设立了较高门槛,不利于产品普及。

比如,以AR的光学显示为例,光学显示模组是成本大户,占总成本的40%左右;也是影响产品表现力的最重要组件。但光学显示却围绕着成本和呈现效果的取舍,衍生了多条路线。

首先,在显示整体形态上,可以分为视频透视VST(video see through)和光学透视OST(optic see through)。

VST利用摄像头等传感器,捕捉真实世界的影响,然后投射在屏幕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头盔模式”,代表产品就是苹果的Vision Pro 和 Meta的Quest Pro。OST是通过光学镜片,将虚拟图像投影到用户真实的视野中。可以简单理解为“眼镜模式”。

对比来看,VST是在虚拟上加现实,OST是在现实上加虚拟。前者的优势是深度沉浸,缺点是计算量大、部件多、也会很重。OST的劣势是沉浸感弱,但优势是具备“小巧”的潜力。

微软第一代HoloLens是最早采用OST方案的产品,但是当时技术有限,没有发挥出OST的优势,产品体积巨大、用户反馈并不好。

十余年过去后,OST经过不断发展,实现了良好的“轻量化”效果,非常适合眼镜形态。因此,目前国内AR公司几乎都采用了OST模式。

OST能得到产业越来越多认可,则源于其零部件,尤其是微显示屏(把虚拟图像转化为光)和光学元件(通过设计光的反射,让图像进入用户眼中)技术路线的发展。

这两个领域的技术也可谓是“五花八门”。光学元件有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等方案。微显示屏有LCoS、 Micro OLED、Micro LED、DLP等技术。而且这两个部件,还可以形成多种组合。比如谷歌Glass曾采用“棱镜+LCoS”、Rokid Glass曾采用 “BirdBath+Micro OLED”、HoloLens曾采用“光波导+LCoS”。

颇有一种“拧麻花”的感觉。但庆幸的是,麻花逐渐被解开。

在光学元件领域,“光波导”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所谓光波导,简单理解就是让光线能够完整地在玻璃上下表面以“全反射”的形式前进,而不会透出去。难点在于镜面的设计。而优势在于透光度好、体积小、以及设计灵巧,可以将显示器件放置于镜框上,不至于在眼前遮挡,更符合日常眼镜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红色框部分即为“光波导方案”

光波导因着轻量化的优势,已经成为主流。目前,光波导主要以阵列光波导(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两种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种光学元件的优劣对比

接下来的难题则在于光引擎部分,也就是将图像显示出来,转化为光、可以传输到镜片上。以下图为例,左上红框即为成熟产品中光引擎部分;左下为显示屏;右上右下为多色或单色的光引擎(显示屏再配上一系列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引擎示意图

对于光引擎,用户诉求包括:亮度够、体积小、功耗低。尤其当选择了光波导方案后,由于光波导的光效很低(光的强度会减弱),因此,对亮度的要求更高。

此前主要是LCoS方案,也就是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简单理解就是下层CMOS基板、中间液晶、上层ITO玻璃基板。这个方案里,CMOS、液晶、ITO都是成熟技术,因此成本低、量产容易;缺点是功耗高、体积大、对低温适应性差。因此,做成眼镜时还不够轻便,冬天使用时效果也不佳。

Micro OLED方案发挥了OLED自发光的特点,体积小、功耗低,但缺点是生命周期短、亮度低。尤其是亮度方面是典型的“遇强则弱”。由于AR眼镜是现实+虚拟叠加,当外部光线过亮时,OLED的亮度就会相对不足,以至于看不清虚拟图像,失去原本的功能。使用中,基本是室内良好、室外较差。

Micro LED 也称为μLED,简单理解就是把LED进行微缩化,像素点距从毫米级缩小到微米级。LED也是采用了自发光的化合物,包括GaP ( 磷化镓 )、InGaN( 氮化铟镓) 等,功耗较低,而且由于像素密度高,就形成了超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种微显示方案优劣对比

因此,从需求的第一性出发,Micro LED是AR近眼显示的首选方案、也正逐渐成为主流。

根据海外著名机构YOLE的统计,全球2022年推出的近十款轻量级AR眼镜,绝大多数都采用了MicroLED微显示技术方案。而且这些方案也基本来自同一家公司:JBD上海显耀显示。据业内人士称,Meta刚发布的代号Orion的AR眼镜,也采用了JBD的MicroLED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R眼镜微显示方案统计

由此可见,光学元件、显示方案等技术路线方面,虽然仍有一些分歧,但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也已经有了“力往一处使”的趋势,技术枷锁逐渐被打开。不过,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打开第三个枷锁:制造能力。

03 制造能力的枷锁

关于苹果多么重视中国供应链,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库克听了关于中国供应链的汇报后,指出“这个问题非常糟糕,应该有人到中国去解决”。

三十分钟后,库克抬头看见了苹果的运营经理 Sabih Khan,便立刻问道:“你为什么还在这?”随后,Khan 立刻开车到机场,乘坐最近的一班飞机前往中国。

中国供应链对苹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苹果带着中国供应链往前跑。

到了新能源车时代,就有了“齐头并进”的意味了。特斯拉能够突破“产能地狱”,离不开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也借着中国供应链,有了国产新能源的纷纷崛起。

而在消费级AR领域,中国供应链则展现了出了良好的引领性。

品牌端,雷鸟、魅族等品牌,率先采用AI技术、开拓场景,成为AR眼镜进入消费市场的先锋;零部件端,鲲游光电突破光波导专利限制,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光波导技术。

而被誉为显示领域“神来之笔”的MicroLED方案,也是由中国公司,例如JBD在引领,解决了一个个制造难题。

首先,在2015年公司成立之初,得益于高管在半导体领域的丰富工作经验,JBD为产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把LED和半导体制造跨界结合,并提出了混合集成半导体技术,也就是在晶圆级集成硅基驱动电路和LED化合物。而且公司也在合肥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晶圆级混合集成的思路,可以发挥半导体的成熟制造工艺,也可以享受到类似“摩尔定律”的红利。但也会遇到新问题:LED的衬底和硅基衬底不兼容,中间需要完成转移。这也就是JBD的技术壁垒:可以将薄如蝉翼的发光层完整地转移到硅基IC之上,而且具有很高的良率、稳定的出货能力。

通过晶圆级混合技术,封装、测试也可以实现晶圆级。而且晶圆的集成度也非常高,在一个平方厘米之内可以集成高达2亿的CMOS电路和2千万个MicroLED。由此,MicroLED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不断下降。

更为关键的成绩,在于“轻量化”的推动。2021年,JBD在全球首次推出了0.13寸MicroLED微显示屏,并首次将彩色光引擎的尺寸压缩至1.5CC。在2023年,公司第三代产品则将体积缩小到了0.4CC,缩小比例达到73%。体积仅有黄豆大小,可以方便地置入眼镜框架中。而近期,JBD量产的单色光引擎体积更进一步缩小为0.15c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BD光引擎和红小豆的大小比较

体积小了,但效果更好了。JBD蜂鸟Ⅰ彩色光学模组,可以实现大于6000尼特的入眼亮度,打破了以往彩色光波导只有1500nits的亮度水平,从而可以让用户即使在户外,依然可以享受高质量的视觉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蜂鸟光模组和上代光模组的对比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JBD已经形成了从微显示面板向光引擎、光模组辐射的产品矩阵。也被YOLE列为,在AR领域和苹果、Meta并列的关键玩家(电视领域,TCL、京东方则是显示的核心玩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icroLED应用路线图

这无疑是对中国供应链的认可,也让大家看到了在垂直领域、做深做强的重要性。

04 结语

XR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打开“三个枷锁”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公司的探索,也可以看到数个像JBD这样在制造领域,名声低调、技术高调的隐形冠军。

只有当品牌高点和制造高点都落在国内时,我们才不会担心被“卡脖子”,我们的制造业才会获得更多的价值分配,才不用担心“外迁”。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名声低调、技术高调”的十年。

-全文完

实习生刘宇辰(北大汇丰在读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理工/金融 复合背景,

百亿私募/头部自媒体 双重经历

董指导 和大家一起

深度挖掘商战,前瞻发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