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出身商贾之家,他的祖父是有名的商人,父亲蔡光普是钱庄经理。所以蔡元培家境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在家中,蔡元培排行老四,蔡光普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因此蔡元培从小便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蔡元培11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在六叔蔡铭恩的帮助下,蔡元培得以继续学业。
蔡元培
1883年,蔡元培考中秀才,当时他只有15岁。别看人小,蔡元培16岁的时候就开馆教书了。1889年,蔡元培高中举人,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一大喜事。在同一年,他又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位夫人王昭,洞房花烛夜,又凑得一喜。
1890年,蔡元培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成了京官。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内忧外患,官场上也充满腐朽气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当时不到三十岁的蔡元培十分愤怒,于是他开始想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光绪皇帝很快失势。蔡元培也是维新变法的支持者,他看清了清政府只会窝里横却不求改变的腐朽面目,顿感心灰意冷,于是决定辞官回乡,兴办新式教育,想要改变人们的思想。
但是,他所在的中学守旧派很顽固,他们反对蔡元培的改革。于是,蔡元培再次辞职。在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妻子王昭去世,蔡元培感叹世事无常,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涌上心头。
蔡元培
蔡元培丧偶之后,很多人开始张罗着给他说媒。当时蔡元培才33岁,正值而立之年,蔡元培有文化,有地位,可以说是一大批女子心目中的佳偶。一时间,媒人踏破了蔡元培的家门。这家的姑娘漂亮,那家的姑娘懂事,媒人们在蔡元培耳边喋喋不休。蔡元培一边忙着在上海教书,一边要应付这些媒人,可谓是心力交瘁。
此时的蔡元培已经不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需要一个跟自己一样肯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一致”。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蔡元培这里都不重要。
蔡元培
为了应付这些媒人,蔡元培在自己家门口大胆地贴出了一个娶妻标准。这个标准一共有五条,分别是:
1.不准缠足;
2.要识文断字;
3.婚后男子不得纳妾,不娶姨太太;
4.丈夫死后妻子可再嫁;
5.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蔡元培用这五条标准,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或者称为婚后夫妻的相处原则。如果放到现在,那真是再平常不过了,大街上随便拉过一个来就能满足条件。但是当时是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要找这样的还真不好找。
先说第一条,三寸金莲是当时的一种审美标准和流行元素,寻常人家女子,没有几个不缠足的,否则很难嫁出去。第二条也很难,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想找个认字的女人,那必定是大户人家。第三条是约束自己的,可以无视。第四条和第五条,古代丈夫死后,女子要守节,娶进门后就不能提出离婚,除非被丈夫给休了。
所以,这五条准则,能符合要求的,在当时很少。那些媒人看到这些标准后,都给吓跑了,从此蔡元培家里才消停了。
婚礼上的蔡元培夫妇
但是幸亏蔡元培是在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其中也不乏一些反对封建,思想进步的女子。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就是这样的姑娘,她一双天足,知书达理,落落大方,思想开放。得知蔡元培的五条择偶标准后,她甚至感觉这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于是她主动出击,自己找了个媒人去蔡元培家说媒。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在媒人的撮合下,二人很快便结婚了。
1902年,蔡元培和黄仲玉在杭州举行了一场中西结合的婚礼。
蔡元培和夫人
结婚后,夫妻二人男女平等,黄仲玉更是夫唱妇随,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全力相夫教子,成了蔡元培的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