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898 年 9 月 28 日,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七天,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慈禧太后下令以钝刀处决年仅 33 岁。他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以热血之躯践行变法理想,成为 “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从被捕到就义仅仅四天,未经审讯便惨遭杀害,命运的齿轮在此刻戛然而止。
谭嗣同出生于 1865 年(同治四年)的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谭继洵历经四朝,追随左宗棠、张之洞,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自幼谭嗣同便饱读诗书,受教于欧阳中鹄、涂启先等著名学者,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2 岁时他曾因白喉病昏死三日,苏醒后得名 “复生”。23 岁师从刘人熙,钻研王夫之等人著作,博学多才文采斐然,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从 21 岁考至 30 岁未中,一气之下在课本写下 “岂有此理”,足见其对旧制的反感。
成长过程中谭嗣同目睹晚清社会的腐朽衰败,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心中燃起强烈的变革之火。他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怀揣远大理想抱负,决心以变法拯救中国于水火,成为维新派中最为激进的人物。他与出身贫寒的侠义英雄大刀王五(王正谊)结为生死之交,王五亦是维新变法的坚定支持者。
可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遭到强烈抵制。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迅速逮捕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狱中谭嗣同写下《狱中自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句,尽显其赴死决心。
当时部分与被捕者有关系的朝廷重臣展开营救,徐致靖因父亲与李鸿章的关系被李鸿章救下;杨锐虽有张之洞营救,却未能成功。大刀王五冒死劫法场,失败后为谭嗣同收尸并送回湖南浏阳安葬。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身为封疆大吏,本有能力营救儿子,却深知儿子一心求死,欲以流血唤醒民众,最终选择了默默承受。谭嗣同死后谭继洵被连坐革职,回老家后三年忧惧而死,命运因儿子的牺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谭嗣同一生仅有一妻李闰,二人婚姻由父母包办。李闰的父亲李篁仙是咸丰年间进士,官至荣禄大夫擅长诗文,与谭继洵关系密切,两家门当户对。李闰端庄大方,饱读诗书通情达理,与谭嗣同婚后夫妻恩爱,深受谭继洵喜爱。她积极支持谭嗣同的变法运动,参与成立中国妇女会,投身妇女不缠足运动。戊戌年四月初三,谭嗣同离开浏阳,为李闰写下《戊戌北上留别内子》,此时二人结婚 15 周年却尚无子女,此别竟成永诀。
谭嗣同遇害后,李闰悲痛万分,终日以泪洗面,此前他们曾有一子兰谭生,不幸早夭。谭嗣同拒绝纳妾,李闰对儿子的爱深入骨髓,谭继洵为让儿媳走出悲痛,将谭嗣同四弟谭嗣囧之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由李闰抚育还将两个侄女交托给她。李闰将悲痛化为力量,悉心养育子女,给他们讲述谭嗣同的故事,培养他们成才。在她影响下,谭传炜成为心怀正义之人,可惜 30 岁便去世,留下两个儿子。长子谭恒銊作谭嗣襄之孙,次子谭恒锐作谭嗣同之孙,均由李闰抚养,谭恒銊体弱多病,英年早逝无子女,谭恒锐承担起 “一子二祧” 责任,毕业于湖南私立群治法政专门学校,后投身教育事业,1949 年去台湾1979 年病逝。
谭恒锐之子谭志浩,是谭嗣同的曾孙,曾任湖南桃林铅锌矿副总工程师、省人大代表,退休后定居岳阳,2009 年去世。他一生低调传承家族谦逊作风,谭志浩之子谭士恺,1957 年生于岳阳,秉承父辈足迹,先为工程师,后下海创办贸易公司。他常听祖母讲述谭嗣同事迹,传承家族重视教育、谦逊低调的家风。谭士恺的两个女儿,大女儿留学后回国工作,小女儿在长沙理工大学努力学习,她们虽为谭嗣同后人,却从不宣扬默默践行家族精神。
谭嗣同的大哥谭嗣贻后裔多在株洲和长沙,谭氏后人多从事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工作,鲜少从政。谭嗣同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谭氏家族前行道路。家族成员始终扎根湖南,为家乡默默奉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份坚守与传承,彰显出谭氏家族对家族文化和精神家园的深刻认同与执着守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不断奋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