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科研

撤稿,是每一个科研人最害怕遇到的事。

据统计, 2023 年中国论文总撤稿数高达一万篇。占世界论文撤稿总数的 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部分撤稿原因基本只有一个:学术造假

什么算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通常指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国际上通常称学术不端 ( Academic Misconduct ) 或学术不诚实 ( Academic Dishonesty ) ,又称学术欺诈、学术诈骗、学术欺骗,可泛指涉任何形式的与学术相关的诈欺行为。 学术造假中,大致分为个人学术造假、学校及机构造假,以及期刊造假。[1]

不管是来自社会层面抑或是个人层面的学术造假,撤稿是一种惩罚的必然。学术造假严重削弱了科研的学术公信力,同时打击了不可侵犯的科研道德底线。但也有一些情况,哪怕你不涉及任何学术造假,也依旧有被撤稿的风险。

没造假也被撤稿,这些坑千万别踩!

近日,期刊出版商 Sage 撤回了 2021 年和 2022 年的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暗示堕胎药米非司酮 ( mifepristone ) 会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负担。

Sage 表示,这些研究的作者中有许多人与反堕胎组织有关,却未声明利益冲突。卫生健康专家表示,许多类似研究都没能得到处理,其中一个原因似乎是一些期刊担心被起诉。[2]

这个案例的撤稿原因已经不言自明。当科研变成结果导向,变成立场的垫脚石,它一定会充满非理性和情绪化

除开组织立场,以下还有几个由于别的原因被撤稿的真实案例。

  • 违背动物伦理

2018年,题为 Selective killing of cancer cells by a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the stress response to ROS 的高被引研究论文被 nature 撤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图中的小鼠体内的肿瘤十分巨大,直径远远超过 1.5 cm,作者在 2015 年的一次勘误中也承认了这一问题,这样的肿瘤大小已经严重违背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 作者未真实参与

爱思唯尔旗下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稿了一篇题为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es in gouty arthriti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hi and bone erosion 的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爱思唯尔在回应「 撤稿观察 」时谈到,邱博士指出通讯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是伪造的,并确认了该电子邮件地址并不属于她,疑似作者身份被盗。

同时,根据官方的撤稿通知,本文系作者申请撤回,原因是论文署名的三个作者并未参与该论文或者对该论文并不知晓。

  • 实验数据未获许可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撤稿了下面这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刊给出的撤稿回应 be like:

我们作者在这里完全撤回这篇文章,因为文章中使用的一些数据没有经过 IPBS-CNRS 实验室的允许,IPBS-CNRS 是完成实验的地方。

但事实上,是因为本文作者于 2016 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 完成了这项研究,但回国才进行发表,且通讯作者和单位名称中没有任何涉及作者在法国的原研究单位,引起了原单位的不满

学术造假的危险性已经不再需要强调,但以上这些真实案例却敲响了科研人另一方向的警钟。不管是实验动物伦理,还是单位作者协调,抑或是数据来源许可,都有可能成为研究被撤回的原因。除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实验之外,我们更需要时刻关注行业科研动向,避免触及发文 「 雷区 」。

参考资料:

[1]:来自维基百科:学术腐败的定义

[2]:来自知乎答主:Nature Portfo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