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轰炸机是国之重器,在这方面,我国与美俄还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填补这块短板。就在近日,央视军事栏目发布了名为“淬火”的专题纪录片,其中就出现了轰-6K轰炸机与无侦-7无人机进行联合作战的画面。从视频内容看,无侦-7在获得敌方目标的情况后,通过空中预警机将相关情报分享给了轰-6K,后者从超视距外发射反舰导弹,对目标进行打击,引发外界对于中国大陆战轰与无人机搭配“新战法”的关注。
台空军前副司令张延廷就表示,得益于无侦-7无人机的协助,轰-6K的打击范围得到扩大,在战场上的生存率也大大增加。原因很简单,无侦-7具有三大优点,两大作用,就其优点来说,一是航程远,能达到7000公里;二是飞行高度高,能飞到18000米;三是滞空时间长,可以连飞12小时,且发动机装在背上,具有一定的隐身性。就其作用来说,“最重要的是作战指挥跟引导”。
因此,无侦-7的存在,等于是给轰-6K装上了一对眼睛,从而看得更远,能在更远距离外发起攻击,且不需要为发射的导弹提供导引,因为航程远、飞限高的无侦-7将为其提供引导。如此一来,就等于扩大了轰-6K的打击范围,同时还提升了它的生存几率,毕竟它不必冒着被击落的风险去接近目标。应该说,与无侦-7的搭配的确成倍提升了轰-6的战力,让这款老飞机能继续服役到本世纪中叶,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一方面,我国隐身战略轰炸机迟迟未能服役。轰-20项目于2015年被外媒披露,2016年被官媒承认;2017年专家透露相关数据,航程1.3万公里,载弹量30-40吨;2018年《大国起飞》结尾处出现貌似轰-20的战机,央媒表示,轰-20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专家透露,轰-20“不远的将来会列装服役”。如今俄罗斯的 PAK-DA 隐身战略轰炸机即将首飞,而轰-20依然不见首不见尾,使得轰-6K只能“老将挂帅”。
另一方面,轰-6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提升的极限。轰-6是在苏联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仿制发展而来,原始设计久远,机体结构基本上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气动外形也难以进行大的调整,所以在航程、载弹量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提升的极限。此外,轰-6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到隐身需求,就算后期涂一些隐身材料,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隐身效果,为了能够有效履行作战任务,只能靠无人机外挂“提升战力”。
所以,在轰-20迟迟没有问世,轰-6已达提升极限的情况下,搭配无侦-7来“提升战场生存率”和“打击范围”,的确是迫于无奈,如果本身就非常强悍,类似于美国的B-2或B-21,自然可以“单刀赴会”甚至“全球轰炸”。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战斗机还是战略轰炸机,搭配无人机作战可能是未来的重要趋势,比如说,美国推出了“忠诚僚机”计划,就是设想五六代机搭配先进智能化无人机作战。
美国也不乏轰炸机搭配无人机作战的例子,比如说,2020年8月,美国在内华达州进行了“大型编队渗透”演练,在此次演练中,B-2隐身战轰首次与RQ-170“哨兵”搭档;2023年3月,美韩举行联合空战演习,美军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首次与MQ-9“死神”进行了编队飞行。再比如说,美国空军正在研究 B-21 新型隐身轰炸机与无人机进行联合作战,制定了类似“忠诚僚机”项目的“协同作战飞机”计划。
由此可见,即便目前轰-6搭配无侦-7是缺乏先进战略轰炸机的“无奈选择”,但这的确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即便是拥有全球最强战轰的美国,也在研究战轰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而在未来,战争可能几乎是完全无人化的、智能化的。飞行员、坦克手要么在后方远程操控,类似打游戏;要么就彻底退出战场,交给了高度智能化的AI,它们无惧生死,也没有人道压力,反应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