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生学习,总会有很多人告诫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注重理解……
道理是对的,但说这话的人往往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理解”本身是一项非常难以掌握的技能。
说直白点就是绝大多数人不是因为不知道“理解”有多重要,而是他们不能掌握这项技能,所以,只是一味告知学生要注重理解,却并不去帮助他们提升这一能力的话,那么这些告知基本等同于废话。
而是事实大多数强调“理解”在学习中重要性的人,往往只是在论证“它真的很重要”……
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挺熟悉的配方?
没错,诸如“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注重听课”“一定要重视课本”“一定要这种书写”等等,太多人在跟孩子、学生论证某这类问题时,大都对其必要性、重要性滔滔不绝,却对其培养、锻炼的难度、方法解读甚少。
我们有必要知道的是在学习上,“理解”这件事情本身是阻碍的,并不是想理解就能理解的。
有些学习确实是只需要学习者保持足够的精神集中即可达到理解掌握的目标,但在更多时候的学习,则对学习者的诸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有的学习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以及相关经验;有的学习则因所学习内容本身的诸如难度等对学习者的思维、思辨、逻辑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一旦达不到要求,往往学几遍也很难理解掌握……
只要我们能严谨地分析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要掌握“理解”这个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跟学生再次谈论“理解”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只是一味强调其重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我们更需要去做的是去帮助他们提升、掌握这种能力。
对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温故知新
其实能做到或者说是能达到“温故知新”效果的,通常都是那些已经能掌握“理解”这个能力的人,对那些还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人而言,“温故”更多的意义还在是“知故”。
大多数学生一堂课下来之后往往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当堂所学内容,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重视这个问题。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宁愿花很多的时间去磨作业,也不愿意在做作业之前拿出点时间来去做一下诸如课堂回顾、知识梳理等事情。
至于阶段性的复习,对他们而言要么从来不做,要么做的话更像是应付作业。
事实上有这样学习习惯的学生,大都不会有钻研精神的,而“理解”这事儿的本身,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就像是剥洋葱一样,需要一层层递进,所以没有“温故”习惯的学生,除个别天赋极高的外,通过长都不会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当然,正所谓“大力出奇迹”,很多时候“量变”到一定程度也确实有可能出现“质变”,但这事儿并不可控,反而是从一开始我们就能养成良好的“温故”习惯,则对诸多能力有更积极地提升作用。
2、思维导图
不一定非要做“思维导图”,最关键的是去做知识点、知识框架的梳理。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学生学习一门课的通常模式都是跟着老师一节课一节课地学,极少会有人能够一口气学完一门课,这就决定了即便是老师会强调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绝多数的学生学下来之后如果不加以梳理,对他们而言,相关知识点大都是松散分布在记忆中的。
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对它们进行梳理、重构,那么很多知识就会很快被遗忘,而这其中有一些知识却是接下来学习的所需要的必须得储备知识。
所以思维导图可以不去画,但整理知识框架这件事情却一定要做。
3、教授他人
关于教他人这件事情的积极作用我就不赘述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则可以去看看“费曼学习法”。
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除了能给父母讲讲,很少会有机会给别人讲,并且还有很多人会因为不好意思而张不开嘴。
所以方法是好方法,但对很多人而言却真的用不起来。
没关系,我这里有个补充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预习、复习尤其是进行知识点梳理、错题分析等时候,我们试着把自己调节成“双重人格”。
第一重人格就是我们自己,身份是学生,第二重人格则是老师。
我们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就某个知识点的讲解、理解或某个题目分析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身份是学生,那么我们更多时候的目标仅仅只是“我懂了”“我做对了”就结束了,但如果我们的身份变成老师,就会去考虑“我要如何讲学生们才能都听懂”。
实际上这就是费曼学习法中通过讲解以达到发现不足的目的。
发现不足的方法从来不是唯一的,且本身也并不是难事,最难的大都还是发现之后能不能及实地去解决。
4、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现如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请教减少了,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资源却并不少,诸如各种教辅资料、网课甚至是辅导班等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获得。
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借助合适的资源进行辅助,还是比较容易达成“理解”目标的。
例如一名不敢问老师或不好意思请教其他同学的学生,当他面对诸多问题得不到更好解决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教辅、网络视频课程等资源帮助自己更快解决问题。
至于辅导班,既不必盲目报也不必盲目排斥,事实上关于关于报不报辅导班的讨论大都脱离了实际。
以上就是我这里给出的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建议。
我相信大家还能总结出更多的更好的方法,所以也期待您的分享。
综上,作为家长亦或者是老师,我们不能只告诉孩子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反复论证这些问题的意义并不大,某些时候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我们要多给孩子们提供该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助力,如果实在给不了,那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摸索,而不是只讲看上去一定正确但实际上却很空洞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