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享国学中的心学,我是董三自,专注原创,不满足于做古人智慧的搬运工。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欢迎同频者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学习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人类不论东西方,很多学问研究到一定程度,其实都指向共同的方向

而老子早就预言了这一现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说,万事万物都不离“道”,源头的规律就一个,不过名称和叫法不同罢了。

所以我们如果自信不足,真的要多学习国学,这里面充满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一旦树立了民族自信,还怕没有个人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一个“道”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就有千奇百怪的叫法。

在这里就不复述了,很多时候过不了审。汗。

最近我在深入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

“致良知”可以说是心学的主旨,“致”是方法,从《大学》的“格物致知”中演变而来,简单说就是从对事物的研究中提升认知;

“良知”是目的。阳明先生将“致知”进一步升华,认为学习,不仅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更在于认识自身的心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良知”,阳明先生用一句话来形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的本体都是明莹无滞的,圣贤也好,平民也罢,都有着无二的良知。

而人的一生,应该通过对自身行为的修正,为善去恶,来达到恢复良知本体的目标。

我想起弗洛伊德曾提出的“超我”概念,其实二者差不多说的是非常类似的概念。

弗氏认为,“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以“至善”为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先生和弗氏,都想说明一件事,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进行自我道德约束,为善的行为动力。

但不一样的是,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先天的,与生俱来,虽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素质不同,但本体并没有分别;

而弗氏则认为,良心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准则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形成

您倾向于哪种说法呢?

我是董三自,喜欢此文欢迎关注、点赞、分享、收藏。谢谢。

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欢迎加入!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