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出于唐宋间。《通志艺文略》著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又见于《云笈七签》卷十五。
《天机经》为道家经典著作,作者不详,据说是唐代人,又名《阴符天机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天机经》的作者一定依经解经,让更多的人了解《阴符经》。一般人读《阴符经》觉得太精练,难以看透。如果本身体悟不够,或者人生的经验又不够,可以看一下《天机经》,至少能够了解它在说什么。名曰“天机”,也是因为天有杀机、天有生机,嗜欲深则天机浅、嗜欲浅则天机深。
阴符天机经
【原文】
叙曰:有机而无其人者败,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子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应其机而制其事,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成功业于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以观机变。卷之则自胜,舒之则胜人,察之则无形,用之则不极。《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符象之矣。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而元所归怨矣。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故圣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举天道而为经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易》曰: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
序言:有机会而没有合适的人就会失败,有合适的人而没有正确的方法也会失败。所以《易经》上说:追捕野鹿却没有虞官引导,只会迷失在山林中。君子应当见机行事,不如舍弃前往以免陷入困境。所以圣人观察时机而运用相应的策略,顺应机遇而处理事务,因此能够掌控生杀大权于手掌之内,成就天下的功业。《易经》上说:君子把才能隐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因此圣人将其保存在心中,以观察时机的变化。收敛起来就能自我制胜,展开就能战胜他人,观察它却无形,运用它却没有尽头。《易经》上说:阴阳变化难以预测叫做神。而《阴符经》就体现了这种道理。所以圣人运用难以预测的策略,治理天下而没有人会怨恨。天是地的主宰,道是德的君主,所以圣人尊奉大地而效法上天,树立德行而践行道义,以天道作为经典的开头,彰显大地来尊奉它。《易经》上说:于是顺应并承接上天,等待时机而行动。因此圣人将要有所作为,必定先观察天道的盈满与空虚,然后再去执行。做事顺应时机,就不会有失策。《易经》上说:在天时之后行动而尊奉天时。
【原文】
夫圣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也。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三风而理周室,岂不随时应机,驱驰五贼者也?故圣人立本于皇王之中,应机于权霸之内,经邦治身,五贼者备矣。则天下望风而从之,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呜呼,寇莫大焉。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治身佐世,莫尚于斯。《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
【译文】
圣人尊奉大地而效法上天,树立德行而践行道义。处在天地与道德之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没有不是依靠五贼而成功的。五贼分别是:其一为贼命,其二为贼物,其三为贼时,其四为贼功,其五为贼神,这是成就皇帝、王、霸的权变之道。因此圣人观察时机而做出回应,估量时机而加以运用。所以姜太公确立霸典而灭掉殷朝,推行三种风尚而治理周室,难道不是顺应时机、驾驭五贼吗?所以圣人在皇王之道中确立根本,在权霸之术中顺应时机,治理国家、修养自身,具备了五贼。那么天下人就会闻风而从,竭尽全力而不会有恩怨之分。这就叫做有道德的盗贼、无形的兵器,唉,没有比这更大的危害了。五贼存于心中,掌控擒纵之术,修养自身、辅佐世事,没有比这更高明的了。《经》上说:见到它的人就会昌盛,不也是很恰当的吗?
【原文】
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
【译文】
人心,是身体的主宰,灵魂的宫殿,魂魄的居所。想要施行五贼之术的人,没有比用心更重要的了。做事有所图谋,一定要符合天道。这样的话,宇宙虽然广阔,但观察它只在手掌之中;万物虽然繁多,但生杀大权不离术法之内。就明白天地并不因为遥远和深厚而值得尊崇,更何况是眼前的事物呢?
【原文】
夫杀机者,两朝终始之萌,万人生死之兆,处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故天之为变也,则龙出于田,蛇游乎路,此为交战之机,故曰龙蛇起陆。人之为变也,则春行秋令,赏逆罚忠,此为颠堕之机,故曰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
【译文】
杀机,是两个朝代开始与终结的萌芽,是万人生命生死的征兆。处于云雷尚未安宁的日子,天地混沌流血的时候。所以上天发生变化,就会有龙从田中出现,蛇在道路上游走,这是交战的时机,所以说 “龙蛇起陆”。人发生变化,就会在春天施行秋天的政令,奖赏忤逆之人、惩罚忠诚之人,这是颠覆堕落的时机,所以说 “天地反覆”。天与人的时机,同时发作,虽然千变万化,但成败的时机已经确定了。
【原文】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圣人时通则见其巧而建其功,时否则见其拙而昧其迹。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盖审其主焉。呜呼,性命巧拙之时,识达行藏之势,可以观变察机,运用五贼。所以然者,夫圣人所以深衷远照,动不失机,观天料人,应时而作。故《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够表现出愚笨,愚笨的人不一定能表现出智慧。所以圣人在时机通达的时候就展现出他的巧妙之处并建立功业,时机不通的时候就表现出他的笨拙而隐藏他的行迹。所以诸葛亮在序中说:姜太公八十岁时并非没有机遇,而是他审慎地考察了他的君主。唉,在性命有巧有拙的时候,能够识别并通达行止藏露的形势,就可以观察变化、洞察时机,运用五贼之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圣人能够有深远的思虑和洞察,行动不失时机,观察天象、揣度人心,顺应时势而行动。所以《易经》上说: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去正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
夫九窍者,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九窍之炁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则识用偏,识用偏则不可发机观变。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门户也,智之枢机也,人之祸福也。故耳无聪不能别其音,目无明不能见其机,口无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国,下不能治家,况兵者乎?悬人之性命,为国之存亡,静动之间,不得无事,岂可轻而用之?
【译文】
人的九窍,在天上对应着九星,在地上对应着九州,在人身上就是九窍。九窍中的气息不纯正,所以说会受到邪气侵袭。受到邪气侵袭就会使认知和运用出现偏差,认知和运用出现偏差就不能把握时机、观察变化。所以九窍的关键在于三个重要部位,姜太公说:就是耳、目、口。耳、目、口,是心的辅助,是神的门户,是智慧的关键,关乎人的祸福。所以耳朵不灵敏就不能辨别声音,眼睛不明亮就不能看到时机,嘴巴没有节制就不能发布命令。这三个关键部位不精明,上不能治理国家,下不能治理家庭,更何况是用兵呢?(用兵)关系着人的性命,国家的存亡,在动静之间,不能没有事情发生,怎么可以轻易地使用呢?
【原文】
夫火生于木,火发而木焚;国生于奸,奸深则国乱。亦犹蚕能作茧,茧成则杀其身,人能生事,事烦则害其命。非至圣不能修身鍊行,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夫十围之木,起于拱把;百仞之台,起于足下;治小恶不惧,必成大祸。呜呼,木不相摩,火无由出;国无乱政,奸无由生。有始有终,是非不动。能知之,其惟圣人乎?
【译文】
火产生于木,火燃起时木就会被焚毁;国家产生于奸邪之人,奸邪之人得势国家就会混乱。就如同蚕能够作茧,茧做成了却会害死自己,人能够制造事端,事情繁多就会危害自己的性命。不是至圣之人不能修养身心、修炼德行,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加以防范,在国家尚未混乱时进行治理。十围粗的大树,是从很小的时候长起来的;百仞高的楼台,是从脚下开始建起的;治理小的恶行不畏惧,必然会酿成大祸。唉,木头不相互摩擦,火就无从产生;国家没有混乱的政治,奸邪之人就无从产生。有始有终,是非就不会引发动乱。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
万物盗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盗万物之形以御用,万物盗人之力以种植。彼此相盗,各获其宜,俱不知为万物化。故能用机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盗而贼于物,物亦知为盗之道。听以然者,贵得其时也,贵得其机也,故曰合其时而食,则百骸治,应其机而动则万化安。乖时失机,则祸乱生也。
【译文】
万物盗取天地的精华而生成,人盗取万物的形态来供自己使用,万物盗取人的力量来进行种植。彼此相互盗取,各自获得适宜的东西,却都不知道这是万物的变化。所以能够运用机变的人,效法这三件事,用道的盗取之法来掠夺万物,万物也知道作为盗取的道理。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贵在得到合适的时机,贵在掌握关键的机会。所以说合乎时宜地获取食物,那么全身就会健康;顺应时机而行动,那么万物的变化就会安宁。违背时宜、错失机会,那么祸乱就会产生。
【原文】
老君曰:功成不有,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贪其财则以身徇利,爱其名则以力争功,矜衒神迹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丧其命。欲益招损,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祸于未萌,退己进人,推能让物,物共戴之;故不夺其利。自发神智,不能争物,物共让之,不居其后。为损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诚哉言也。
【译文】
太上老君说:功成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这是保全生命、树立德行的根本。小人贪图财物就会为了利益而牺牲自己,喜爱名声就会竭力去争功,夸耀神奇的事迹而追求神的名声,众人都会嫉恨他,必定会丧失性命。想要获得却招来损失,这是不神明的表现。君子建立大功却不恃功自傲,在祸患尚未萌发时就加以防范,退让自己、举荐他人,推让才能、礼让财物,众人都会拥戴他,所以不会夺去他的利益。自己发挥神智,不去与物相争,众人都会礼让他,不会位居他之后。因减损而招来益处,这才是极其神明的。所以太上老君说:有所作为的会失败,执着占有的会失去。这话实在是有道理啊。
【原文】
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祸乱。故太公说于西伯,知人望而己归;周刘琨表于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于九族。故《易》曰:长子帅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
假如一千年出一位圣人,五百年出一位贤人,他们顺应日月的运行规律而诞生,那么大人物和小人物也就确定了。大人物降世,会顺应美德而建立圣明的功绩;小人物在当世,则会破坏正常的纲纪而引发祸乱。所以姜太公向周文王进言,知道人心所向于是归附;晋朝刘琨向琅琊王上表,能识天时而没有离开;晋陵的那个母亲自杀,是因为知道明主一定会兴起;赵括的母亲不被诛杀,是因为预见了赵军一定会失败。所以无论是天道还是人事,贤能的人可以预先知晓,如果辅佐的不是合适的人,就会祸及九族。所以《易经》上说:长子统率军队,能够开国承家;小人不可任用,否则一定会使国家混乱。
【原文】
夫成败之道未形,死生之机未发,小人能见,君子能知,则易见而难知,见近而知远也。夫见机者则趋时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机者则原始而要终,固必全其性命。
【译文】
成功与失败的趋势尚未形成,生存与死亡的关键尚未显现的时候,小人能够看到,君子能够知晓,这就是容易看到却难以知晓的道理,看到眼前的情况就能知晓远方的趋势。看到时机的人会顺应时势去追逐利益,但都不能保证享尽天年。知晓关键的人会推究起源、把握结局,所以一定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原文】
瞽者善听,神不离于耳;聋者善视,心不离于目。其为听也,神则专耳;其为视也,心则专目。耳之与目,
递为用师,当用之时,利绝其一。心之所主,则无事不精,犹有十倍之利,何况反覆?以此用之三思,精诚一计,顺时隐显,应机行藏。以此用师,固万倍之胜利。
【译文】
盲人善于倾听,精神专注于耳朵;聋人善于观察,心思专注于眼睛。盲人在倾听的时候,精神就专注于耳朵;聋人在观察的时候,心思就专注于眼睛。耳朵和眼睛,交替作为主导,在使用的时候,会完全排除其中一个的干扰。心思所主导的事情,就没有不精湛的,甚至有十倍的好处,更何况反复运用呢?用这样的方法来反复思考,精诚地谋划一个计策,顺应时势或隐或显,根据时机决定行动或隐藏。用这样的方法来指挥作战,必然会获得万倍的胜利。
【原文】
夫人之心无故不动,生之与死,缘物而然。物动则心生,物静则心死。生死之状,其惟物乎?
【译文】
人的内心不会无缘无故地波动,生和死,是因为外界事物而如此。事物运动则内心产生波动,事物静止则内心也沉静下来。生死的状态,难道不是取决于事物吗?
【原文】
目者神之门,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见机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机者,莫不尚乎心。
【译文】
眼睛是精神的门户,精神是内心的主宰,精神的出入,没有不是通过眼睛的。所以看到时机的人,没有不重视眼睛的;能够知晓时机的人,没有不重视内心的。
蠢然
【原文】
夫道不为万物而生春,万物感春炁而自生;秋不为万物而杀,万物感秋炁而自杀。其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报?故其恩大矣;其为杀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惧,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圣人不取。夫君王有道无道,财人民治乱之机;謌谣或乐或哀,则时年丰俭之兆。时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云腾起,七曜变行,皆因国风,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荧惑守心;及乎谢愆,退之三舍。用今俦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岂劳心术?故智者悟于人事之初,而愚者晦于星象之后矣。
【译文】
道不会为了万物而让春天产生,万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自然生长;秋天不会为了万物而进行杀戮,万物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而自然凋零。道在让万物生长的时候,不依仗自己的恩德,也不要求万物回报,所以它的恩德是很大的;道在进行杀戮的时候,不依仗自己的威严,也不要求万物畏惧,所以它的威严是很大的。凡是通过夺取而得到的东西是小的,不通过夺取而得到的东西是大的,所以圣人不夺取。君王有道还是无道,是人民治乱的关键;歌谣有的欢乐有的哀伤,是当年丰收或歉收的征兆。当时的人不能省察,天地就会降下征兆,有时五彩云朵升腾,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变化,都是因为国家的风尚,所以会这样。况且宋国国君失德,荧惑星(火星)停留在心宿;等到他谢罪改过,荧惑星退避三舍。用现在的情况和古代相比,道理就清晰地摆在眼前;用那个来比喻这个,哪里需要费心思呢?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领悟,而愚蠢的人在星象变化之后还糊里糊涂。
【原文】
老君以无为有母,静为躁君。夫静者,元炁未分之初,形于元炁之中,故能生天地万物。亦犹人弘静,其心不挠,则能生天下万物也。
【译文】
太上老君认为 “无” 是 “有” 的根源,“静” 是 “躁” 的主宰。这里所说的 “静”,是元气未分之时的状态,它显现在元气之中,所以能够生出天地万物。就如同人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干扰,那么就能生出天下万物。
【原文】
胜,浸长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长,天则长阳也,地则长阴也。阴阳相招,一昼一夜,递为君臣,更相制胜,故曰阴阳相胜。夫开国用师,必侵天道,亦犹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译文】
“胜” 是逐渐增长的意思。天地的规律,各自逐渐增长,天是阳气逐渐增长,地是阴气逐渐增长。阴阳相互吸引,一昼一夜,交替成为君臣关系,交替占据优势,所以说阴阳相互制胜。建立国家、动用军队,必然会侵犯天道,这就如同金与火相互作用,不相互作用就不能降伏对方。天尚且不违背这个道理,更何况人呢?
【原文】
《易》曰:刚柔相摩而生变化。变化不慝,故曰顺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时为之,而况经邦佐世之雄哉?
【译文】
《易经》上说:刚柔相互摩擦而产生变化。变化不隐藏,所以说是顺应。人在修养身心、陶冶性情方面,尚且不能违背时势去做,更何况是治理国家、辅佐世事的英雄豪杰呢?
【原文】
至圣之道,窈然无为。无为则无机,无机则至静。夫律历之妙,动则能知,体既虚无,莫得施其管。术亦犹兵者,不失其机,不露其衅,虽有智士,从何制焉?
【译文】
至高无上的圣人之道,深远而无所作为。无所作为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达到极致的宁静。律历的精妙之处,一旦运动就能知晓,其本体既然是虚无的,就无法施展其管理作用。术数也如同用兵一样,不失时机,不露出破绽,即使有智谋之士,又从何处去制服它呢?
【原文】
奇器者,阴阳之,故能生万物,亦犹人心,能造万事,象矣。进前,象状也。八卦、六甲,鬼神机密之事,刚柔相制之术,昭昭乎前列其状矣。
【译文】
神奇的器物,是阴阳的产物,所以能够生出万物,也就如同人心,能够造就万事,有其象征。“进前”,是象征的状态。八卦、六甲,是鬼神的机密之事,刚柔相互制约的术数,清清楚楚地在前面排列出它们的状态。(更多修行知识请关注修行科学公众号)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随 喜 打 赏
- The End -
修行科学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领域修行者与科学工作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luchen0209@163.com,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加微信领取无价修行资料
- 修行科学工作室 -
“修行科学”平台旨在传递修行智慧,探索生命科学真谛,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多维视角,诠释自然万物背后的奥秘,结合东方智慧与科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定期推送修行智慧、前沿科学、修炼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人体科学等大量相关内容。
修行科学公众号
修行|科学|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