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持久战就一直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与敌人周旋数年之久,才最终拨云见日。
一直到今日,面对实力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依靠顽强的毅力打持久战,依然是智慧的选择。
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美国尽管一直在走下坡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过程必然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在与美国的大国博弈当中,我们必须保持充分的战略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对此,我们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些美国媒体也坦言:若跟中国这样的大国打持久战,美国国防工业根本撑不住。
一、中国有充足的国家实力,支持持久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打持久战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充足的战略资源。
就战略资源而言,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是中国不畏惧任何制裁博弈的根基所在。
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尽管有些方面先天不足,但仍然有足够的底气持久博弈。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当中,能源资源和金属资源的重要性最为突出。
能源资源分为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两部分。
在传统能源方面,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确有些先天不足,但煤炭资源丰富。
而且,近年来,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页岩气资源开发等领域逐渐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更是遥遥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代表。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发电机在350GW左右。
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发电方式。
在这个领域,中国可以为傲然全球。
截止到2023年末,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3.8亿千瓦,占到全国发电量的14.3%。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占到全球发电量的16.6%。这些数据在全球遥遥领先。
英国公布的《全球电力行业回顾》中也提到,中国的光伏发电,全球增长最快。再从产业链方面看,中国在新能源设备生产方面,也是在全球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从上游材料到中游零部件再到下游电厂,全套建造能力的国家。
全球光伏产业接近70%的产能都在中国。全球风电产业40%的产能也在中国。
日本媒体曾对此评论称,“中国技术实力领跑全球”。
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广袤的领土,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
这些丰富的资源和中国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相互结合,只要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能源困境,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看金属资源,中国长期保持着稀土等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这也是高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中国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持久战。
再从工业体系方面看,完备齐全且实力雄厚的工业体系,是支撑大国崛起的“脊梁”。
放眼世界,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人类迄今为止所能生产创造出来的所有产品,中国工厂都能生产。
在现代工业体系门类当中,所有的产业可以大致归为39个工业大类,这39个大类中又可以细分为191个中类,191个中类当中又包含525个小类。
这是联合国产品分类中,明确承认的。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援助之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
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我们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是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创业,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全球规模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工业体系。
在原材料方面,优质钢铁是现代军工产业发展的基础。
2022年全年,中国共生产了10.18亿吨钢铁。当年全球的总产量为18.3亿吨、排在我们后面的几个国家,依次是印度(1.25亿吨)、日本(0.89亿吨)、美国(0.8亿吨)、俄罗斯(0.71亿吨),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仅仅一个宝武钢铁集团的产量,就超过了1.3亿吨,单独拿出来都是世界第三。
如果真到了大战时期,全国开足马力生产,一年生产15亿吨钢材,完全有能力。装甲车战车等武器的生产能力,也可以从汽车拖拉机行业间接观察到。
2022年全年,中国共计生产了2700多万辆汽车,占到全球汽车产量的近32%。排名第二的美国仅有1000万辆。
当年,中国拖拉机的产量为56万台。但这还是市场供大于求,我们主动减产的结果。
早在2015年,我国拖拉机年产量就达到了210万台。这些企业在战争时期,只要国家需要,可以很快投入到军工生产。
在飞机和舰艇制造方面,我国某飞机生产企业能在12天内造出3架“空警—500”,我们的造船厂2022年完成的造船工量达到3786万吨,占全球的47.3%。
这些强大实力,值得我们自豪,也令世界瞩目。
二、日薄西山的美国国防工业体系,支撑不了持久战
中国工业体系尤其国防工业体系方面的实力,即便美国人也不敢否认。
早在2022年8月,美国媒体《华盛顿日报》就发现,美国在供应乌克兰武器过程中出现了大问题,许多重要武器的零部件,即便开足马力生产,也满足不了需求。
由此见微知著,他们就设想,一旦未来美国卷入了战争,美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势必难以满足持久战的需求,因此,修复和升级国内军工生产能力,迫在眉睫。
2023年12月,根据美国《政治报》网站的报道,五角大楼制定了一份“国防报告草案”明确指出,“美国国防工业难以达到保持领先地位的速度和响应”。
随着美国“去工业化”政策的持续推行,许多制造业被转移到了国外。
虽然美国可以凭借“美元霸权”收割其他国家财富,但这也直接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一些军工企业为了压缩成本,通常采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或者直接转移到海外生产。
其结果是,小到机枪大到导弹等武器的生产,美国国内竟然已经找不出几条完整的产业链。
例如,“毒刺”防空导弹,早在2008年就关闭了国内生产线,至今没有恢复。“海马斯”火箭炮也曾在2014到2018年间长期停产。
尽管这些企业不断喊口号要“制造业回流”,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美国曾经在全球独占鳌头的海军舰艇生产能力,现在也是惨不忍睹。
一般而言,美国海军每年至少需要采购2艘大型舰艇,但美国工厂近年来很少能按时完成订单。
相比而言,中国每年的生产能力超过10艘,二者高下立判。
当前,虽然美国还保持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但目前其国内只剩下了4个军用造船厂,2000年以来已经流失了2万多名造船工人,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在原有的舰艇上修修补补凑合着用还可以,一旦发生战争,这些造船企业恐怕连修复能力都不具备。
二十年后,这些舰艇都将进入退役期,以美国现有的制造能力来看,其海军实力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军工产能不足的弊病,在俄乌冲突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2022年5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不久,国防部就向雷神公司订购了1300枚“毒刺”防空导弹,总价值6.24亿美元。
但由于这类导弹已经停产多年,零部件严重缺乏,雷神公司预计需要至少两年才能交付。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数据也表明,截止到2022年底,美国援助乌克兰的武器,似乎已经“掏空了家底”相当于过去20年间,为所有海外客户制造的武器总和。
乌克兰仅仅半年,就消耗掉了美国7年的“标枪”导弹库存。
现阶段,乌军一天的炮弹消耗都在6000枚以上,美国现有的全部兵工厂开足马力也供应不上。
如果中美直接开战又会如何?
美国《防务新闻》公布的一份兵棋推演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中美之间未来爆发了高烈度、大规模的冲突,美国军方储备的枪支弹药可能只能支撑8天,甚至连炸药都要从别国进口。
比如,“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总产量只有3000枚左右,美国多年军演当中已经消耗了近千枚。
再比如美国海军非常依赖的“战斧”导弹,产量同样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比如,美国在2022年全年只购买了70枚“战斧”导弹。而美国现在服役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就有73艘,平均一艘船摊不上1枚。
2022年一年美军只买到了58枚“MK48”鱼雷,甚至都不够一个“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用。
美国现在的弹药库里面,只有不到5000枚“战斧”导弹。
真到了实战当中,作战舰艇一次的消耗量,就是2000枚以上。
再者,美国军事工业的创新能力也严重不足。
美国曾长期引领全球军工产业风骚,但近年来,技术滞后、创新乏力、项目拖沓、成本超支等问题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魔咒。
比如,号称“全球价值最高航母”的“福特号”,看起来高大威猛,但电磁弹射器、拦阻索等关键系统却频繁发生故障,实战性能大打折扣。
美军斥巨资研制出了最新一代的“F—35”隐形战斗机,但也饱受软件缺陷、结构缺陷等问题困扰。
“M1A3”坦克号称“陆地最强战车”却也始终克服不了重量过大,油耗超高等根本性缺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