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小伙伴说在儿子书包里发现一包东西,造型还怪好看的,颜色特别鲜亮,以为是橡皮,但是细看质感又不太像橡皮。
翻到背面一看说明后懵了30秒~ 居然是糖?!
但说明上又写的“只能嚼 不能咽”,那算是口香糖的新变种吗?
后来她问了孩子才知道这东西最近在同学圈里特别火,班里很多同学都有,所以在小区门口小店里发现有卖,就自己买了几包,打算学校里可以和同学玩交换。
那么,蜡瓶糖到底是蜡还是糖?
于是我们就着这个新名词一起上网搜索了下,还真被惊讶到了~它居然是当下小学生群体中的新晋“网红零食”。
确实就是类似口香糖的吃法,但通常是做成夹心水果糖的样子,外层是硬壳,里面包裹着果酱或糖浆。
只是因为这个外壳是用蜂蜡做的,一种食用级蜡,在口中不会融化,所以吃法上是先咬破蜂蜡外壳吸出里面的糖浆,然后就不断咀嚼蜂蜡外壳,像咀嚼口香糖一样,爱嚼多久嚼多久,没有味,真的就是把“味同嚼蜡”具象化了。嚼完吐出来的渣还是蜡。
不过,让它风靡的关键原因是,咀嚼时的声音很解压!有一种“kong嗤~kong嗤”的魔性声音,让人很上头,网络上也有一些专用它做声控解压的主播。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蜡瓶糖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人畜无害,小小的一颗糖,其实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我们搜索时发现各种负面报道比比皆是,蜡瓶糖的安全问题也上过热搜,有专做检测的大v博主专门对市面的部分蜡瓶糖做了检测,结果很惊人,结论就是:不要买!不要吃!
第一个隐患,就是制作蜡瓶糖所使用的蜡,很可能不是可食用的蜂蜡,而是工业石蜡,而后者中含有致癌物质。
能买到蜡瓶糖的途径很多:校园门口的零食店、夜市小摊、直播间、各大购物平台,都可以见到蜡瓶糖的身影。
在购物平台上随手一搜,就会出来一大堆蜡瓶糖的商品链接,可以看到销量挺高。
我找了一家店铺,询问客服使用的是否是蜂蜡,客服肯定地回答“是”,并表示8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吃。
同时,很多卖家还会在商品详情页,挂上“检测报告”,乍一看煞有介事,细究一下才发现是“挂羊头卖狗肉”。
比如这一份,声称“通过五项检测”,结果分别检测的是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好家伙,避重就轻算是被你玩明白了,我们最关心的是蜡瓶糖的营养成分吗?是蜡的安全问题啊!
还有些商家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表示“权威检测品质有保障,大人小孩放心食用”,但实际上只贴出了一张高糊的“检测报告”。
瞪大眼睛用力看,才从其中勉强看出一行字:所检项目结果见附页。可附页并没有公开张贴在消费者可见的地方。
如果用石蜡冒充蜂蜡,后果相当严重,因为石蜡中含有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具有毒性、遗传毒性、突变性和致癌性,可对人体可造成多种危害,如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损伤,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等。
知名博主“老爸评测”发布了一则视频,直接检测蜡瓶糖中多环芳烃的含量。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他们随机选取的4个样本,3个都发现了多环芳烃,其中1号蜡瓶糖的数值为25.3,超过欧盟限量标准两倍多!
这要是长期频繁地吃,后果不堪设想。
之所以不良商家会选择用工业石蜡来代替蜂蜡,是因为两者价格差别实在太大了。土蜂蜡价格昂贵,我随便搜了一款,500克的价格是60元。
而同样重量的石蜡,只要11.5元,相差近6倍。
蜡瓶糖存在的第二个隐患,是它属于新品类,目前还没有相关质量标准和调查数据,对其中的成分很难规范管理。
比如大部分的蜡瓶糖,配料表排在前三位的是水、麦芽糖浆和白砂糖,后面跟着一连串食品添加剂。
这不就是兑了添加剂的糖水嘛!大人偶然吃吃就算了,小孩子吃多了真不好。
另外,蜡瓶糖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
由于蜡瓶糖的外壳不能吞咽,嚼一嚼就要吐掉,因此,就像口香糖和槟榔一样,总有人随口乱吐,再加上天气热,残渣融化后黏在地上,清理难度非常大。
《临汾日报》曾写过一篇报道,清污队长向记者吐槽,为了处理蜡瓶糖留下的污渍,队员们得每天从早上7点忙活到晚上10点半,对人行道进行清洗,而且大型工具施展不开,纯靠手工。而且清理蜡瓶糖残留污渍很难。经过一个多月的各种尝试,大家才研究出先用脱漆剂,再用钢刷和铲子进行处理的方法。
所以,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我们都最好提醒孩子,尽量不要购买蜡瓶糖。
蜡瓶糖只是“网红有害零食”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小零食,正在中小学生间悄悄地流行,值得引起家长们警惕。
▐ 第一种:危险的“恶搞零食”
灯泡糖
我们都知道,把一只灯泡放进嘴里,灯泡会撑大口腔,压迫舌头,使得嘴巴无法张到最大,从而无法将灯泡完整地拿出来。
而1:1制作、大小和正常电灯泡一样的灯泡糖,也是一样。虽说糖会慢慢融化,经过一段时间,灯泡糖变小就可以取出,但这个过程也是相当危险的。
一方面,灯泡糖会占满口腔,导致人无法吞咽甚至正常呼吸,口水还会流进气管里,有窒息风险;另一方面,长时间张着嘴巴会导致关节损伤。
曾有人将灯泡糖塞进嘴里后,足足花了四个小时才取出。如果是小孩子,风险系数会更高,千万不要冒险尝试。
吐血口香糖
江西吉安一个11岁男孩,有段时间总是口吐鲜血,把父母吓坏了,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但只要一出院,孩子吐血的现象就会再次发生。
最后,父母带着孩子来到江西省儿童医院,经过呼吸科的医生护士详细诊治,并观察他吐出的“血液”样本,才发现,孩子吐的根本不是血,而是在吃了一种“吐血泡泡糖”后吐出来的色素。
代入男孩父母的位置,已经要被“吓死+气死”了!
这种糖外观和普通的口香糖差不多,只是上面多了很多红色粉末,咀嚼之后吐出来的口水就是鲜红的,像血一样。熊孩子只是觉得好玩,被“恶搞”的家长、老师、同学却往往会吓得六神无主。
而且,此类零食基本都属于“三无产品”,连生产日期和厂家地址都不会规范标注,质量令人担忧。
▐ 第二种:包含“软色情”的低俗零食
深圳一位张女士,某天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计生用品”,让她震惊不已。
询问儿子之后,张女士才知道,这里面装的竟然是一种软糖,把糖果设计成这样让人想入非非的造型,不就是在打软色情“擦边球”吗?
张女士当即向媒体曝光了这件事,经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周边都有售卖这种“零食”,学生们觉得“搞怪、好玩”,纷纷争相购买。
类似的低俗零食还有很多,无一例外都是打着“恶搞”的名号,向身心还未发育健全的青少年,传递不健康的价值观。
▐ 第三种:有“教唆吸毒”嫌疑的毒零食
干吃奶味棒
每袋里装着十几根塑料管,每根长约20厘米,里面灌有白色或彩色的粉末,白色的是奶粉,彩色的是糖粉。
这些都没问题,问题出在它的食用方式上!是将奶棒里的粉末倒在纸上,用吸管慢慢吸着吃。
山东济南的一位赵先生反映,他上三年级的儿子告诉他,班上的同学都把这种零食叫作“K粉”或“吸吸乐”,课间休息的时候,经常会有十几个同学将奶粉倒在纸上,然后围在一起吸食,甚至还会模仿电影里吸毒后的状态,五官扭曲,手舞足蹈。
赵先生担心得不得了,孩子辨别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像这样明显带有教唆吸毒倾向的零食,肯定不能给孩子吃。
鼻吸能量棒
近期,天津两名小学生来到一家超市,要求老板进货“鼻吸能量棒”,说这东西越吸越上瘾,被老板拒绝。
鼻吸能量棒的外形像一个翻盖打火机,翻开之后有两个触头,可以对着鼻孔吸气,由于里面添加了薄荷脑、冰片、精油等物质,闻着让人“一秒上头”,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很受学生们欢迎。
但鼻吸能量棒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一是它具有成瘾性。虽然薄荷、冰片这些物质不会让人上瘾,但有些鼻吸能量棒为了增强功效,违规添加了多种烈酒成分,或者另外一些让人上瘾的成分。
第二,鼻吸能量棒中含有樟脑,长期或大量吸入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对薄荷脑或精油过敏的人群,经鼻吸入,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过敏症状。
第三,鼻子是一个很脆弱的器官,将鼻吸能量棒塞进鼻孔里,不仅有细菌,还会损伤鼻粘膜,引起鼻炎、溃疡、出血等。
更隐秘也更重大的危害是,鼻吸上瘾这个动作,会降低青少年对毒品的防范心理,使他们更容易落入涉毒陷阱。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股新的“风潮”,在小学生间流行开来,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孩子们缺乏分辨能力,往往会被带偏方向。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做足功课,提高警惕,帮助孩子筛选、隔绝那些有害的“网红产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构建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