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传习录》卷中,前面讲完了王阳明与顾东桥、周道通、陆原静书的书信。

其中顾东桥主要问题是知见不正,心中对王阳明心学不是完全认可,受朱熹思想影响太重了,所以提的问题多偏向理论一边。

周道通和陆原静书知见已正,所以主要是就功夫上的问题在谈。

其中陆原静的问题比较初级,翻来覆去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也就是用功时作意太重。又过于注重知解,而不切实用功。这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犯的错。

接着就是王阳明回答欧阳崇一的书信,总共只有四小节,我们先来看第一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说:欧阳崇一来信说:“老师您曾说:‘德性之良知,并非是由闻见而知,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在见闻末端上上了,这样就已经落在第二义了。’

我自己以为,良知虽然不由见闻生知,但是学者之知,却未尝不是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上固然不对,但是见闻也是良知的作用。

您说见闻‘落在第二义’上,恐怕是对那些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学者说的吧,如果是为了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样理解怎么样?”

以上是欧阳崇一在信中问王阳明的内容,主要是问见闻与良知的关系。见,就是眼能见;闻,就是耳能闻。

有很多人把多见多闻当作学问,我们先不展开讲,先看王阳明是怎么回答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说:良知不是见闻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会停滞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所以在良知之外,再没有其它的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