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是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山水画大家和诗人。他的画作和理论都对中国美术史和山水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伯敏的山水画作品风格清润、苍茫、浑厚,尤擅用水和松烟渍墨,自成一派风格。他的画作多以江南风景为素材,尤其是富春江一带的景色,成为他晚岁绘画的主要灵感之源。
他的山水画既有宋人的清雅和神韵,又融合了北派山水的纵肆和潇洒,既有传统的源头活水,又具备现代的视觉冲击力。
用笔上,王伯敏大胆而富有变化,善于用水,水墨交融,颇得氤氲之气。设色上,他追求明秀佳丽,灵通而冶静,使画面既清秀又深郁。
王伯敏除了山水画外,也间或写竹石。他的竹石图充满台州人的豪气和硬气,磐石坚硬玲珑,旁倚一劲竹常常是一枝通天,豪情万丈、才情横溢。竹叶千笔万笔,杂而不乱,随风摇曵,画面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王伯敏针对中国画的时空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七观法”,包括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看、合六远等。这一理论既是对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总结,也为新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王伯敏在吸收古人对山水画水法、墨法的论述后,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水法》理论,在绘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用水、用墨、用色及画面构图有其独特见解,使画作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感。
王伯敏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包括《富春山色》、《璞》、《雁荡双峰图》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王伯敏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富春山色》以其山色苍苍、云水茫茫、墨色氤氲、意境悠远而著称,是王伯敏处于高峰期所画的一幅杰作。
王伯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王伯敏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画作和理论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