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时,老师常常会讲述名人的故事,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在数学领域,有两个必提起的人物:华罗庚、陈景润。
关于华罗庚,总是会和勤奋、好学挂钩。他在杂货店当伙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客人来买东西,他就招呼;客人走了,他继续埋头在包棉花的废纸上演算。夏天店里热如锅,蚊子熙来攘往;冬天冻得鼻涕流下来,他依然一边卖东西一边计算数学,由此成为了大数学家。
在这些故事版本里,一个勤奋刻苦的天才少年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同时代其他人,以及他的弟子眼里,华罗庚是多面的,他没有那么完美,热衷名利,痴迷头衔,和同事关系不佳,提早结束了自己数学家的创造生命。
但谁都没法否认他的成就。
他的一生,相当传奇,足够精彩。
华罗庚在湖北宜昌制药厂
清华的三次破格,他从助理员被提拔为教授,却被同仁孤立
1930年,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看到后激赏不已,很想认识一下这位作者,邀请他来清华教书。
从论文功底和演算过程来看,应当出自留学生之手,然而熊庆来找遍归国留学生名录,却都找不到这位叫华罗庚的人。
少年华罗庚
经过多方打听,熊庆来才知道华罗庚没有出过国,他只初中毕业,却凭着三本教材,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6篇论文。
熊庆来觉得自己发掘出一匹千里马,跟校方争取名额,力邀华罗庚来清华。
第一次见面,看到这位面有菜色,腿有残疾的年轻人,熊庆来暗自惊讶。等稍微聊了几句,见华罗庚回答敏捷,熊庆来才放下心来,是他要找的人。
熊庆来纪念邮票
如何安排华罗庚,成为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当时的清华大学,是中国顶级学府之一。进来的人都是学有所成,留洋归来的博士,或者是深孚众望、著作等身的名士。就连助理员的资格,准入门槛也很严格。
华罗庚以初中生资格登大学讲坛,岂不是要让人笑话?
所以熊庆来起初只给华罗庚争取到了一个助理员的身份,工作就是整理图书资料,收发文件,代领文具,绘制图表,通知开会等杂务。
虽说只是小小的助理员,但熊庆来却对华罗庚格外器重,他特别把华罗庚的办公室安排在隔壁,有时候解不出来题,喊一嗓子:“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华先生”不简单。
助理员的时间相对自由,清华的藏书也是汗牛充栋,这给华罗庚提供了极好的自学条件。这段时间,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到达清华大学一年半之后,他的才能已被大家认识。清华为此特别开了一个会,讨论是否提拔华罗庚为助教。
助理员是职工系统,助教是教员系统。如此跨界调动,在清华从未有过。
在会上,赞成提拔和不赞成的人各执一词,最终还是叶企孙拍板,清华出了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
叶企孙
1935年,清华大学再次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教员。
第二年,清华保送他到英国剑桥留学。但是华罗庚不愿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以访问者身份入读。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直到现在,华罗庚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剑桥的两年,华罗庚写出了二十篇论文,其中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国际上命名为“华氏定理”,中国人写的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者寥寥无几,华罗庚每年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一下声名鹊起。
从英国回国后,未经讲师、副教授的流程,华罗庚被直接提为正教授。
从一个杂货铺的小伙计,到金坛中学的教员,再到中国顶级学府的教授,华罗庚的个人成就实在是璀璨夺目。
在西南联大,华罗庚和陈省身、许宝騄并称“数学三杰”。
但在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有学历的看不起没学历的,有职称的看不起没职称的,学术圈也看重家世辈分。
华罗庚进入清华时,陈省身已经是研究员身份了。许宝騄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苏州知府,父亲做过两浙盐运使。大哥是民盟创始人。
华罗庚一无家世,二无高文凭,短短几年就从低微的助理员,提拔成正教授,其他教授心中难免会有些想法,而华罗庚也无意去讨好他们,他的穷苦出身,天赋异禀的数学才华,让他的性格里夹杂着既自卑又自傲的气质。
所以教授们都“孤立”华罗庚,不同他来往,连开会都不愿和他一起。陈省身总是对学生说“不要学华某人”。
华罗庚与陈省身,既是对手亦是知己
头衔很多,学生评价老师痴迷做官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人。
中国对核武器产生了兴趣,政府筹划中国原子能的发展计划,遴选物理、化学、数学质优教授学生出国研习,华罗庚也在这个名单里。
然而赴美后,计划根本实现不了。因为美国把原子能研究列为核心机密,当然中国的学者们就无法到有关研究机构学习考察,只能到各自合适的大学去研究或进修。
这期间,中国爆发解放战争,国内时局动荡。这些都与华罗庚无关。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数论课,同时也在美国治疗好了自己的腿疾。
1948年,华罗庚被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数学系正教授。他把妻子和孩子接到美国团聚。
1949年,中国的学人士子都面临着南渡北归的痛苦抉择。
新中国也在竭尽全力争取这些知识分子,动员在美的知识分子回国参与建设,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
女儿华顺给父亲写信,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正热烈欢迎各界爱国学人回国建设社会主义,希望父母能响应号召。
华罗庚决定响应号召,回国服务。
在回国之前,他和陈省身见面数次。聊了很多,最终陈省身决定留下来。
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送了华罗庚在归国途经香港时写下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不过该如何安排华罗庚,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以他的知名度,只给一个教授的头衔显然是低了点。华罗庚心中属意的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当时担任主任的是段学复,如果段能主动“退位让贤”是最好的,但清华大学校委会授意段不必让,因为华罗庚这些年都在国外,一回来就坐上系主任位置,这未免太不像话。
华罗庚心中不快,此时中科院正在筹备中,华罗庚便毛遂自荐要出任中科院数学系所长,为此下足了功夫。领导本意是让筹备主任苏步青担任的,但在华罗庚的努力下,苏步青主动退出了,这样华罗庚就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工作中的华罗庚
回国后,华罗庚除继续做研究工作外,他将工作重点转到了培养年轻数学家、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
就像传承一样,他以伯乐身份发掘出了千里马陈景润,把这位失业的中学老师招募为中科院研究员。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功不可没。
此外,华罗庚也热衷于参与政治,常常奔波在全国各地。那个一头扎进书堆里的青年,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1985年,华罗庚赴日本做数学报告,因心脏病发去世。
考古学家夏鼐惋惜,在日记中写道:
“华公数学天才,但热衷于名,鞠躬尽瘁,苦于奔波之劳。他的兼职头衔极多,这次讣告上只有‘数学家’是他的本行职务,其他都是社会活动所得的政治待遇。”
但是那个时候华罗庚也没法选,他被人推到那个位置很难再下来,在去世前一年,华罗庚似乎有感而发,写下《述怀》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境:
即使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而今已过四分之三,怎能胡乱轻抛,何况还有,老病无能为计。
若细算,有效工作日,在2000天以内矣。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谈空话者非真知己,少说闲话,少生闲气,争地位,患得失,更无道理。
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屣,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