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叶天士齐名的怪医是谁?袁枚崇拜的一代神医,究竟有何秘术
兰谿
2024-09-23 05:20四川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现在人身体内都有严重的湿气,大街上那些大腹便便的人,不管是男还是女好多都是湿气所至。中医上说: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在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早在清代的时候,就有人专门研究过湿热这种病症,并写了一本书叫做《湿热条辩》,就是专门讲湿热。
他不光是当地有名的医者,对诗词,书画更是提笔挥毫之间就成,尤其对兰花更是钟爱有加,他——就是薛雪,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更有人称他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
槐云道长当年弃文从医是因为母亲生病,遍访名医却均不见效,看着母亲一日一日被病痛折磨,这才开始研习《内经》,学习医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当时的名医周扬俊等人的指点,逐渐成熟起来,对湿热病的治疗更是颇有心得。
清代大才子袁枚与槐云道长交往密切,虽然他俩之间有着35岁的年龄差,却并不妨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1748年的秋,刚买下随园不久的袁枚得知母亲患病后,整日忧心忡忡,又加上天气炎热,没几天时间竟也染病在床。寻访好些郎中来进行诊治,却依然没有什么效果,袁枚的身体反而一日不如一日的消瘦下去。
有好友来府上看望,见他瘦得不成样子,整日无精打采,吃什么都难以下咽,到了夜里整个人是一会儿热得浑身冒汗,一会儿又冰冷无比,冷得他吩咐书童早早地给他房间里点上炭火。
好友便向他推荐了槐云道长。开始的时候,袁枚并未抱多大的希望,远近的名医自己都看了好几个,却依然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果的那个,却也只管了半天的时间。
小书童有些好奇的询问,是不是吴郡那个姓薛的人?前日出门抓药的时候,听药房的人闲聊说起过有这么一个人,听说在吴郡很有名,但好像脾气不怎么样,只是他真能治好主人的病吗?
好友告诉袁枚,这薛郎中不但医术好,诗、画更是一绝,尤其是他画里的兰花,何止是栩栩如生,其中的意境更是高远,清雅,更是供不应求,他有句诗是这样说的:“美人芳草思飘然,分水新城两谪仙。”
当袁枚得知槐云道长学医,是为了替母亲治病,减轻病痛的时候,心里对他肃然起敬,佩服得不得了。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的人老天爷似乎都格外眷顾一些。
可能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袁枚一听立即就来了精神,当时就吩咐书童赶紧扶自己起来,立刻就走。
也正是因为这次诊治,两人竟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
小书童扶着袁枚坐在桌前,安静地看着槐云道长把完脉,小书童一脸焦急又担心地看着,道长皱起的眉头,想开口询问又不敢,只得小心翼翼的在旁边伺候着。
槐云道长提笔一边开方子一边告诉袁枚,你这是疟疾,严格来说应该是一种传染病。先热后寒就是我们所说的温疟;寒气也就是所谓的阴气,先伤风,后伤寒,也就是先热后冷,再加上心思郁结不散,阴阳交战.......
幸好现在还不晚,要是再晚来几天,恐怕就很......。边说边将开好的方子递给小书童,让他去旁边取药。
趁着小书童取药,医馆无人的时候,槐云道长与袁枚俩人闲聊起来。
几天之后,大才子袁枚刚吃完一副药,他就觉得浑身变得轻松起来,那寒热交替的症状竟也不知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至此之后,袁枚对槐云道长的医术佩服得不行,多次登门拜访,谈论诗词,品评书画,一来二去俩人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这天医馆闭馆休息,槐云道长吩咐家人备下酒菜宴请袁枚,两人推杯换盏之间,将当下时热的好诗吟诵一遍后,仍觉得有些不过瘾。
槐云道长笑着说道:“既然这些雅事不足以下酒,那就讲几个特别的故事助助酒兴怎样?”这句话立即将袁枚的好奇心勾起,连忙替道长斟满早已空了的酒杯。
前些年经常进山采药,还真的让我遇见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至今想起来仍然会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有时候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记忆出了问题。
有一年秋天,家母犯了头疼的病,那些日子疼得她老人家浑身冒汗,她说整个脑袋就像马上要炸开一样,最厉害的时候,疼得她拿头不停地撞墙,真的就是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那些日子她整个人就像失了魂一样。
寻访了各地有名的名医,药方也试了无数,却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家里的医书都被我翻了个遍,却仍然没有找到可以解决的方子,看着家母难受,我当时恨不得抽自己好几个巴掌。
就在我失望无助的时候,偶然在一本只剩半截的旧书上看到一则小故事。书里说在大山深处,生长着一种叫做地灵的草木。书上说这种草是草木间的灵魂,是山间草木吸收了日月光华后,重新生长起来的珍贵药材。
据我猜想,可能是古人所说的一种天灵地宝,书上说它不但可以治百病,还能识百草。也就是这地灵可以很轻松的识别草药中所含的珍贵成分,只要炼制的方法正确无误,就可以医治各种疾病。
然而,这地灵却并不容易得到,它藏在深山之中,只在特定的时间才会现身出来。为了找到地灵,人们必须在月圆夜的午夜时分进入深山,才有机会寻觅到它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