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良其
跟我儿子滚滚餐叙:“每个人都有一次觉醒的时刻,但觉醒得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有的人二十岁时觉醒,有的人三十岁觉醒,有的人五十岁时觉醒,有的人七十岁时觉醒……有的人甚至到了临死之前才能够觉醒。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境遇,若醒得太晚,这一生就算是抛弃了。 ”滚滚问:“有没有人十几岁时觉醒?”我说:“有啊,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就是十三四岁就觉醒了——成为少年天子也是他们的命,但能成为‘千古一帝’应归功于他们觉醒得早。”
某地律师人数已经突破10000人大关,有许多律师十分恐慌和焦虑——哪里有这么大的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啊!我告诉他们:“别看某地律师人数已达10000人,根据分析判断,其中的90%是陪衬,只有不到10%的律师即1000人左右在正常可持续稳定执业,而这些人中也只有百十来号人把律师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你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律师专业能力去挤进那10%的1000人之列——即可高枕无忧。”
在参加某商会的“嘉年华”活动上,本律师碰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曾经为其担任法律顾问的亿万富翁杨先生。我与杨先生拥抱后开始寒暄。他对我身旁的另外一位、也是我担任法律顾问的亿万富翁吴先生说:“当年多亏王律师及时点拨——我当时在合肥开办了两家企业,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开始志得意满,心里一心想过安稳日子,但王律师对我说‘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王律师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我这梦中人,之后我转场上海、北京……吴总啊,我对你讲,王律师这人很了不起,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拿出好主意,我叫我儿子以后遇事也要多请教王律师。”
本律师真没想到——我对杨氏家族事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与友人餐叙,也有律师同仁在场。当被问到如何把律师做好,我的观点是,律师需要经验积累、知识结构合理,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理论提高。比如,诉讼律师的对抗性和博弈,律师要懂得“纳什均衡”原理,才能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不会放错“筹码”;非诉商务律师,不仅要有谈判经验,而且要研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才能寻找到最佳利益契合点。我讲完后,有律师感慨:第一次听说,终于明白律师应当如何做了。
律师是一个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才能产生叠加效应的职业。那些能力被证实的律师,都是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清楚行业本质,并积累了众多资源的律师。
本律师办刑事案件过程就是全力以赴的过程,以深入到案件的每一细节。期间少接或不接其他案件,以确保有充分的时间和注意力、精力投入到本案的辩护中。
常有当事人问我:“你与法院、检察院人员有没有关系?”我回答他们:“有,我与法院、检察院门卫大爷很熟,可能不用登记、通报就可进去。”
在2013年中国刑辩高峰论坛上,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说:“公诉制度与律师制度是相辅相成,没有律师制度,就没有公诉制度。” 可现在,办案人员在侦查、起诉或审判过程中没人敢再提要坚持实事求是。许多案件的开庭审理,不是为了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而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庭后,承办法官往往会抱着卷宗不停地到各部门去汇报、去请示。如真的是遇到错案,能对案件结果走向作出决定的人往往从维护公检法之间的关系、脸面考虑,大概率会作出他们想要的案件判决结果。——这,能不产生冤假错案吗?
正因为如此,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纠错难,难于上青天。
经常有人问我生财之道。我告诉他们:“条条小路通监狱——根据我的办案经验,所有的创新模式,如果有人报案,最后都会以诈骗罪或非法经营罪收场。”
有位富翁跟我说:“王律师,当年我们一起打拼,有许多大老板参加,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人死的死、跑的跑、关的关,剩下我和你在这面对面喝茶、聊天……其实啊,人生不过几十年,没有钱是不行的,但钱毕竟是身外之物……不知有多少纪委找我不知去过多少次,但查到最后我都没有事。王律师,你最了解我,我能有什么事呢?我跟你王律师学了不少——从来不跟人家搞些乱七八糟的关系七扯八拉的……一个人到最后,如果名声名誉毁了就彻底坏了,一辈子白忙。所以,我现在很快活。”
专业,应发挥到极致;能力,成为当事人的主心骨;影响力,达到准社会活动家;品行,做到无道德软肋。
刑辩律师的专业能力除了要“专业到极致”外,再就是“自律”——刑事律师一定要有节操,尤其要注意私德,更不要形成道德“软肋”。否则,你不仅不敢与人在法庭上“较量”,而且你的刑辩事业一定走不远。
律师,必要时要有“杀气”。否则,就会有人时不时把当事人当成软柿子“捏”。
每个人都应有梦想。法律人的梦想是法治文明和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