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长三角注定不一般——两次强台风让很多人的小长假出游计划泡汤,但也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享受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欣赏台风过后绝美的超级月亮。风雨中秋后的9月依旧闷热,好在到了周末北方冷空气来袭,秋分时节终于有了秋天凉爽的感觉。

一周两遇台风

这一周,很多政府部门都在抗台风中度过。为了对抗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贝碧嘉”,长三角各地全力以赴,织密防护安全网。9月14日起,上海道路运输行业进入应急值守状态,全行业250多支应急抢险队伍2200余人24小时待命,根据预警随时启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在线视频监测系统、下立交积水监测App的多项功能,下立交一旦积水超过25厘米,果断封闭,及时排水、及早解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面公交企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时,应停尽停、应关尽关。长途客运行业密切关注台风变化,视情及时停运可能受影响地区省际客运班线,

中秋假期遇上台风天,市民线上购物的需求依然旺盛。应对可能出现的线上单量暴增和运力紧张情况,各大外卖平台在保障骑手安全、福利的前提下,尽力满足需求,并根据属地要求和区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配送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防范台风“贝碧嘉”,杭州钱江世纪城盈丰街道9月15日紧急转移安置辖区内35个项目工地(41家施工单位)的万余名工友。15日上午8时30分许,在舟山市岱山县鱼山岛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浙石化消防总站,岛上中小型承建企业的3200余名务工人员集中出发转移至岱山本岛。同一时间,岛上的浙江鼎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也按照网格化管理,自行有序开展人员离岛转移工作。短短3小时,有序转移9100余人。

中秋节后,台风“普拉桑”来袭,长三角各地持续紧绷安全弦,各行各业严阵以待,努力将损失降到最小。

中秋巧遇“超级月亮”

幸运的是,中秋节幸运躲过了两次台风,人们有机会在这一天享受难得的视觉盛宴——“超级月亮”。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张瀚介绍,“超级月亮”在天文学上的准确称谓是“近点朔望月”,当月球处于近地点附近,又刚好是满月阶段时,月亮从视觉上看起来是最大的,故而被称为“超级月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统计表明,“超级月亮”的亮度也会比一年中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满月高大约30%。今年的“超级月亮”与中秋满月几乎完美重合,这样的天文现象平均每60年才会出现一次。

今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将迎来本年度第二次“超级月亮”。张翰介绍,“超级月亮”本身并不罕见,每年都会出现3—4次。并且在满月的情况下,距离地球最远和最近的月亮面积相差也不过只有14%,虽然肉眼可以分辨,但差别没有那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亮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时候最美。此时月光经大气层的散射,呈现出暖洋洋的黄色,夜幕也未完全降临,地面上的景色依稀可见,与月亮相互呼应是拍照留影的好时机。月上中天时,月球地平高度达整夜最大,穿过的大气层最薄,因而月光最为明亮。皓月当空,清辉如银,人们无需专业设备,只要抬头,仅凭肉眼即可享受这份来自宇宙的浪漫。

各展所长广纳英才

9月是高校毕业生招聘旺季。与往年只有头部企业进校招聘不同的是,今年更多企业抢在9月为来年发展广纳贤才,各级政府的组团招聘活动纷纷提前动身,知名高校招聘活动应接不暇。长三角各地的重量级引才聚才活动也迎头赶上。

9月20日,以“聚上海、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在沪开幕。作为上海人才领域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具影响的盛会,本届峰会以“聚上海 创未来”为主题,通过开幕式、国际青年学者系列论坛、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对话会、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系统展示上海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成效,向全球释放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金聚奖是“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的最高奖项。本届大赛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较上届增长约48%。人才政策持续“加码”:《进一步提升外国人才便利化服务的若干举措》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保障全球人才在沪安心安身安业;《关于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为各类人才在沪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为营造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生态,上海推出“七个一”人才服务项目,包括“一个码”“一平台”“一网站”“一本通”“一体系”“一基金”“一座城”。其中,“一基金”——“海聚英才”人才基金为全市第一支人才基金,总规模达20亿元,重点支持“海聚英才”等重大赛事产生的优秀人才项目,为创新驱动发展储备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人才和项目;“一座城”——“海聚英才”创业城则以“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为核心,建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助力创业者梦想启航、展翅高飞。

此外,本届峰会上成立的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盟,将通过区域内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促进人才项目集聚发展,打造人才工作交流、人才培育合作、人才服务创新、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不断优化长三角人才“生态圈”。

9月14日,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作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将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分别遴选20所左右国内高校参与建设。区域中心将搭建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力争通过5年左右努力,打造成为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活力活跃、转化机制畅通、创新生态开放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示范区。

9月21日,“彭聚英才·城就未来——2024徐州人才周”启幕。活动集中发放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技能人才奖励、青年人才补贴;举办凤凰湾创芯人才港入住仪式;发布徐州市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周重点聚焦人才来徐“后半篇”文章,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开展各类服务,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优化营商营才环境,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吸引更多人才来徐创新创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