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作为安顺特有的地方文化,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位于普定县的地戏博览馆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参观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位于普定县金马新村的地戏博览馆,墙上挂着一张张神态各异的脸谱、一面面旌旗,陈列柜里展示着一本本地戏唱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人王明元正在为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讲述地戏的历史文化。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 杨珊: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可以全面地向我们展示地戏的文化以及它的曲目的一些详细介绍,以及高台地戏的一些说明,我们就能够更加地了解地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介绍,该地戏博览馆面积180平方米,分为四个展馆。展馆内,展示有面具脸谱110个,收藏的地戏唱本23册,馆内还有多个朝代的帅旗、战旗、兵器等。这些物品的收集、整理都离不开王明元的努力,从2017年到现在,地戏展览馆已经走过了7年岁月,博览馆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枇的客人。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人 王明元:各戏队参加我们这里表演留下来的影集,和我们这个队参加各处多年来留下来的,地戏的脸谱和刀枪这些道具,地戏的剧本,封神到大明这二十二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地戏,今年已经81岁的王明元仍然兴趣浓厚。王明元告诉记者,他自幼就喜欢地戏,在长辈的熏陶下,他从最初的观众到后来的表演者,再到如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一生都与地戏紧密相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人 王明元:我都是用那个篾条编成面具的形式来跳着玩,到十几岁以后就跟着老辈们学跳戏,我跳的就是征西,征西为主的主将樊梨花,它实际上是薛丁山征西,一直到现在81岁都还能跳地戏。

在王明元的感染下,他的子女都已成为地戏文化的传承者。如今王老家四辈人都会地戏。

王明元儿子 王尚品:从小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因为他爱地戏,我受到他的影响我也会跳,包括我的两个儿子他们也会跳,连我的孙子也会跳,希望在我们的身边把它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地戏博览馆的建成不仅为传承者搭建起了传承的平台,更为广大地方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的平台,让地方文化活起来。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 杨珊: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传承我们的这个地戏文化,共同去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

新闻联播记者 章爽爽 普定融媒 林倚帆 石睿(实习) 报道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