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乘密严经》妙身生品第二之一

尔时,如实见菩萨以其超凡的力量与自在,身姿妙好,身着华丽法衣,在佛前谦逊地避座而立,弯腰合掌,全心全意地恭敬,向金刚藏大菩萨如是言道:“尊者,您深谙自性智慧之境,享受当下的法喜安乐,于三乘法中心得自在无碍,是修行禅定的大师,对于各种禅定境界了如指掌,并能随顺解说各菩萨地的特征。您常在一切佛土中,作为上首为众生宣说深奥微妙的佛法。因此,我恳请您,为我们解说那些圣者独有的、不依赖他人的修行之道,让我们及所有菩萨同仁能亲眼见证并实践这些内在证悟的法门,从而安乐地修行,直达佛地,获得意生身与言说身,神通自在,全面具足,转化依止,不住于实相,如多色摩尼珠般在诸佛国展现密严修行,随缘说法。”

金刚藏大菩萨闻言,赞许道:“善哉,仁者!您能请我讲述进入密严无我法门,实在殊胜。仁者应当首先洞察一切分别念的本质,这些都是心的幻相。在种种境界中,要舍弃这些分别。要知道,世间万象皆是基于分别心的认知,由此产生了种种虚幻的景象。我即将为您揭示这一法王的教诲,请仔细聆听,我将以偈颂形式说明:

世间万像如夏日炎阳下的幻影,以不真实之相,虚妄地分别而生;

觉悟由所觉而起,所觉依赖能觉而显现,二者不可分割,如同光影同存;

没有能知,则无所知,二者相依而生,如同光与影的关系;

心与境本非实有,测量与被测之事亦然,一切依一心而假立分别;

了知所知为空幻,能知亦随之而无自性;

心乃万法之源,也是迷惑之源,但深入八地,即可得清净;

至九地行深禅定,十地则大彻大悟,法水灌顶,成就世间最尊;

法身无尽,乃是佛陀的境界,其广阔无垠,如同虚空,心识亦复如是;

无尽且不坏,以众多功德庄严,恒常安住于不可思议的密严佛土;

如同破碎的瓶显露出瓦片,瓦碎则显尘埃,尘埃细分至极微,由此从有漏转为无漏法;

如同火燃尽木头,火种可在别处继续燃烧,味于不动智,转依离于分别;

在密严佛土,此理恒常显现;

不生于种种类别,不住于世间相,舍弃一切见解,归依无我之境;

截断相续的流转,无生亦无灭,彻底断除一切见解,归依无我;

一切烦恼悉已平息,寂然安住于不可思议之境,净除一切见解,归依无我;

世间万法本性无我,非摧毁而显无,亦非比喻所能尽述;

正如火焚烧木柴后自行熄灭,洞察三界,无我之智亦复如是;

此即现法乐,圣者自性智慧之境,依此修行,跨越诸地,净化无始以来的恶习;

脱离世间依托,安住于出世间,心渐趋清净,常住于密严佛土。”

随后,如实见菩萨与众王一同发愿:“金刚自在者,我等此刻均渴望归依,请指示我们归依的所在。”对此,金刚藏大菩萨以偈语作答,揭示归依的真谛。

佛之本体非实有,亦非说无佛存在,
五蕴之树已被智火焚烧,魔军退败无遗痕。
住于如来无上之地,密严妙国为所依,
所觉悟者净无瑕疵,仁者可归依此真谛。
远离一切分别妄念,证悟无所住之境地,
密严中修行定者众,仁者当归依此圣地。
密严刹土,清净殊胜,为众圣者所依栖,
观行菩萨充盈其间,应归于此庄严净土。

此时,金刚藏大菩萨说完此话,又对如实见菩萨说:仁者,你已安住于修行之地,所有观行者视世间一切,如同画中景象,高低错落,如梦中所见美女,如石女梦见自己产子,如空城中的幻象,如旋转火光成轮,如空中垂下的发丝,如幻术化现出的人物马匹、树木花果,如浮云的投影,如电光一闪,皆虚幻不实,仅由分别心造作,如同匠人造器。仁者,世间众生被习气遮盖心性,生出种种妄想议论,心意与意识,以及其他诸识,相续流转,五法、三性、两种无我,恒常相应。就像激流被风激起层层波浪,波浪起伏相连,流水不止,阿赖耶识在世间也是如此,无始以来的习气如激流,为境界之风所动,生起识的波浪,从不间断。

仁者,这八种心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但随因缘或渐或同时生起。心生之时,取种种境界,也有渐次或顿然的差别。比如观察房屋、星辰、军队、山林、枝叶、花果等,多是一次性或按顺序认知。在梦中回忆往昔经历,或从生到老的连续思考,以及计算物品、思索文句含义,欣赏不同色彩、品尝美味食物,这些则是按顺序认知。有的时候,也可能一次性顿然把握。仁者,心性本质是清净无染,不可思议,如同含金之矿,意识由心所生,其余六识也是如此,在世间法中展现各种差异。仁者,阿赖耶识虽然与能熏习的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同在,但其本性始终明亮洁净,如同佛种姓,无论定或不定,本体恒常清净,如同大海,波浪起伏,而大海本身不动。阿赖耶识也是如此,随着修行的阶位逐渐提升,从低至高,舍弃杂染,变得日益明显。

于是,金刚藏大菩萨再次以偈颂言说:

善哉!如实之慧,洞悉如此微妙法门,从我处听闻,心净而能开显。你应当在十方世界一切国土中,于诸王众会里,随应宣讲此法。听闻此法者,渐渐净化阿赖耶识,或成为人中之王,统治四大部洲;或为忉利天之帝释,乃至兜率天、须夜摩天的主宰,乃至成为自在天王,统领欲界诸天;或为色界之主,乃至生于无色界,享受无想众生中的禅定之乐;证得真理而不执着,如狮子吼,自在于各种定境,喜悦与之相应;一心向往密严,不沾染三界,抵达密严后,渐次觉醒,转依获得安乐,寂静而常安住。无数佛子围绕,庄严无比,成为法中自在王,超越一切。

并非如外道所言,涅槃是毁灭和消亡,因为毁灭应同于有为法,有生死之过。十种业行的上中下,是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生之处,最上者生于密严,诸地渐进,得解脱智慧,成就如来微妙身。怎能说涅槃是灭坏之法?涅槃若是灭坏,则众生终将穷尽,若众生有终结,则应有初始,应有非众生之法产生众生。然而,无有非众生而能生出众生界,众生界若尽,佛即无有显现法,无能觉者,也无涅槃可得。妄计解脱者言说解脱,如同焦种、熄灭之灯、燃尽之薪,认为解脱性是坏有而成无,远离解脱的妙乐,无法证得。

遍处定、诸禅定、无色定与无想定,无论逆顺入出,皆得自在,于彼不退转,也不恒沉没,洞察诸法实相,于诸地得善巧,如此庄严,来至密严国。若说解脱性是坏有而成无,此人终将住于诸有,不能究竟出离。此说亦破坏了三和合(根、境、识的和合)及四种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动摇自宗,与妄分别相同。恶习深重者的五种论点,比喻不成立,诸义相违,五种论皆有过失,混淆智者之眼,颠倒与非颠倒、同与异之法皆被破坏,舍离自宗而依他宗,初际等诸见皆从灭坏生。

大王应当知晓,众生在诸有之中,如轮转动,初际不可得。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如净月光明,无处不照耀,顺应各自根性,方便说法。若涅槃坏灭,佛何有功德?增上之法有三种,解脱亦复如是,四谛、神足、念处、无碍解、四缘、无色住、根力、神通、觉支、诸地以及有为无为法,乃至众圣人,皆依识而有。苦法、苦观智、及苦随生智,集智亦有三种,灭道亦然,此十二种名为现观。学人有十地,第八地至七返生,家家、一往来、一间而灭度,中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至处处,然后般涅槃,如此种种智之品位,修行观行者下中上不同。菩萨增上修,功业最为殊胜,从十一地至十二地,乃至十六地,这些修定者渐灭于心,所尽非是心,亦非与心共住,未来心未至,未至故非有,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生,第四禅无心,有因不能害,有因即诸识,意识及五种,妄想不自觉,如波浪生。

定者观阿赖耶识,离能所分别,微妙无所有,转依而不坏,在密严中如月恒明。密严诸智者与佛常共俱,恒游定境,一味无别。生于密严定者之处,定力所生,故应修习相应妙定心。欲界六天、梵魔十二处、无色及无想一切诸地中,生于密严国,即为天主。欲求密严土,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智、他心智,及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仁者真实见,出身君罗帝族,与甘蔗月王种姓无异,当求密严国,勿疑退心,如羊被牵拽,喘惧前行。

意在身中,似幻兽而住,亦如幻树、河中苇荻,如王戏园,身动心随。意与意识,心心法共存,如空中云聚而无实。种子赖耶识,诸习所缠,如摩尼宝随缘现色,离住众生身,体净无垢,为决定种姓,亦即大涅槃。名由相生,相从因缘起,形相生分别,分别源自外相与心习气,末那识亦如此。诸根、意、缘会,生五识,心法相应,于身中住,正智常照世间因果。真如非异于因果法,与理相应心,明了观见。此即诸法究竟真实性,也是妄计一切法不生,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如幻、阳焰、干城等喻。种种形相、名句文身,执着生起,成遍计性。根、境、意和合,熏习成种,与心无别,诸识由是而生,互因力是依他起。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即圆成实,为众圣境界,佛及诸佛子证此为圣。

若人证此法,即见真际,宣告:“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永离诸有。”解脱一切苦,消除众怖畏,了知生法二无我,善明了知,普烧诸习气,永断分别,无始以来积聚的无量过恶,一切皆除,如热铁团冷却,铁质依旧,解脱者亦然,惑尽而清凉,入无漏界,密严妙土。

此土最为微妙,无他处能及,是佛陀与诸菩萨清净居住之所。在这片土地上,三昧之乐现前,以此为食粮滋养心性。欲求生于斯土者,应当修习真实观,进一步为有缘众生,如理广泛宣说真理:名与相生,相由缘起,种种分别皆依相而生。根、境、瓶、衣等,皆由五蕴法聚合而成,分别从此而生,了知并加以区别。无论是动是静,世间万物皆由愚痴与无知所生,以昏暗为本质。长短色相、声音、香气、味道、硬度、滑润等,皆为意识所缘。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乃至涅槃,均为智慧所观照的境域。念念相续,迁转变换,皆依识而生,就像磁石吸引铁块使之转动,末那识对于藏识的作用也如此。如双头蛇各自为业,染污之意也是如此,执着阿赖耶识,强化我与我所的概念,与意识共生,相互依存而生灭。身体中的温暖感触,动作作业,饮食、衣物的享用,跳跃、歌舞等自我娱乐,皆由意之力所支撑。对于如梦如翳的种种境界,众生起种种分别,却不知这一切只是自心的显现。犹如人在空中行走于绳索,摇摆不定,分别心也是如此,无所依凭,只在自设的场景中游走。如同镜中影像,识呈现出种种景象,愚痴者为之迷惑,而非明智者的所为。仁主应当知晓,这三者皆是识的显现。在远离这些幻相的地方,即是名为真实之境。持进菩萨等人,以及圣者目乾连,遍观亿刹,发现此土最为殊胜,无论是极乐世界还是现喜天,乃至下方无量亿土,诸佛皆称赞密严国威德自然,无始无终,本自佛陀之地,超脱三有,寂静无为,自利利他,功业圆满。并非不在此成佛,而在欲界中行佛事,而是必须从密严国化现为无量亿,常依正定,游戏神通,如月普照一切国土,随众生所需而化益。十地、花严等经典,大树、神通,胜鬘及其他经典,皆源于此经。此经最为殊胜,无有其他经文可比,仁主及诸王,应当尽心尊重。

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已超越,而安住于密严。此土宫殿如莲花般装饰精美,是诸佛清净智慧的象征,佛与菩萨常住其中。世尊恒住禅定,寂静无上,依自不可思议定,展现众妙色相,其色相无边,非他人所能见。极乐庄严国中,世尊寿命无量,诸修行者之色相亦然。有人见佛天中天,光辉灿烂,含括众彩,或如诃利占波色,真金、明月、光华、孔雀、素罗、瞿昙、珊瑚、闪电等色相。又或见佛身瘦弱,穿着破旧,卧于草席;或如千日光辉,坐于大莲花之上;或见菩萨顶饰龙王髻,或以帝青宝庄严为宝冠;或见轮幢文、鱼螺等众相;或见光丽之色,如霓虹拖空;或见手持须弥山,置于右掌;或持大海水,状如牛迹;或见作人王,冕服辉煌,辅佐环绕,共宣国政;或见菩萨修行者,讲述自证境界,先佛所知之法;或说以智定速转所依,得如幻之身,无所障碍;或示了知境界,断除取着,诸见皆除,不受诸有,如膏炷尽,灯灭而入涅槃;或说修行一切波罗蜜,于衍那大会中,布施无尽;苦行、持戒等,种种仪轨,极乐庄严国人非胎生,身相如真金,光色常圆满,瑜伽自在者所享安乐与光明,远非言语所能描绘其万一。极乐中人,随念而食,牟尼胜自在之味,如甘露一般。宝树名如意,游憩其下,妙金碎末铺地,庄严非凡。地莲与百花,竞相开放,美丽非凡,无法以喻言尽。若有净信之人,善行诸禅,热爱佛德,专心回向,即于佛之胜土,化生于莲花之中,身相庄严,纯洁如镜,无丝毫尘垢。

此时,金刚藏大菩萨说此偈后,随即示现其身,变化自如,或如一指节,或如芥子,乃至如毫端百分之一,或显佛身,或独觉身,或声闻身,以及其他无量形态,同时宣讲佛法。或说菩萨入于诸地,了知五法、八识、三性及二无我,得如幻三昧,随意受身,具足自在神通与无所畏惧,不退转,净化所依,入于佛地,无漏蕴界,恒常不变。或说菩萨善于游历,如梦、如像、如水中月,修行观行之道,得首楞严三昧,具十种幻喻身,诸愿究竟圆满,证得正觉,坐于妙莲花中,为佛子众围绕。或说菩萨依愿力示现种种形相,游历诸国,亲近诸佛。这些菩萨身形微妙,超越有无,如同天仙、乾闼婆,或依须弥山而居,或游于虚空,地面众生难以目睹。菩萨亦如此,非观行者不能得见。或说菩萨凭借禅定自在与三昧力,于十方国土莲花宫殿示现受生与涅槃。或说菩萨以三昧力,转化所依,不住于实际,于一切有情众生中示现各异身相,心平等如大地、如水、如日、如月。或说菩萨以大悲心,怜悯众生在生死中迷茫,为苦所逼,如黑蜂依船游海,随波漂泊,或远或近,教以无我、生死无常之理,使其知一切速灭,刹那不住,贫苦无依,如同海上蛛网,佛与菩萨如同船人,心生怜悯,欲解救众生于生死苦难,随其应机而现,讲说布施等种种修行。

来源:此经出自《大正藏经》第十六卷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奉 制译

小悟 白话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