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避讳制度是隐匿在,从王子到平民,都受到其影响。避讳,简单地说就是平民百姓不能使用王子、帝王的名字以及涉及相关的字或发音相同的字。

避讳制度由来已久,最初可以其西周时期。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四是避圣贤。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历代历朝中,针对帝王的避国讳是最严格的一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外表上,朱元璋是个穷苦出身的皇帝,他即位之后,由于天生的自卑感,让避讳这事进一步扩大,而让他不高兴的字词更是多不胜数,如和尚、光头、秃头、僧、贼等,都让他极度不悦。当然,最让他接受不了的才是民间几乎家家户户每到过新年的时候都在高喊“杀猪”。

朱元璋虽然自认为是个对百姓很好的皇帝,但百姓却天天喊着要“杀猪”,这让他无法接受。于是他翻遍字典,找到了“猪”的古意字为“豕”,于是便下令全国代表「猪」说成「豕」。

这个字属于同意不同的音,朱元张张得分完美解决了他的担忧和顾虑,只是百姓们总觉得这个字太过拗口,于是百姓们就开始给猪起外号,肥肥、哼哼等都已经让百姓能够接受代名词。

▲老百姓要杀猪怎么办?朱元璋「改一称呼」完美解决。(影视地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如果说朱元璋改名之事,确实是顾虑到了百姓,那么他的后代明武宗朱厚照则不近人情,因为他这样做了禁止猪令,禁止
民间养猪、杀猪、吃猪肉。由此可见,避讳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人权和君主专制的权威。同时,避讳也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麻烦,如书籍文字的混乱、地名和人名的封闭更改等。

避讳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随着封建制度的覆灭,避讳制度也随之消失。如今,我们回顾历史,不禁感叹封建的等级森严和君主专制的社会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