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人大量入城,秸秆处理成为了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针对现在的田野禁止秸秆焚烧,我不想说什么,但是很多人说田野秸秆焚烧有千年历史,这点我就不敢苟同了。
(旧电视剧才能让我们感受当时的农村生活)
想想2005年前,我们当地秸秆还是重要的生活物资,每年水稻两季,旱地的玉米高粱一季,打下的秸秆晒干拉回去,甚至雨淋发霉的也不放过,都有充分的利用。
为了存放,很多人的猪圈牛圈上都有专门放秸秆的阁栏,不怕风吹雨打。也有不少收割太多,在院子里堆成垛,冬天甚至在田里也堆。当时很少种水果,冬天的田里到处光秃秃,也就这些田里的草垛最显眼了。
(农村的田野上,最显眼的就是各家田里的草垛)
烧火。在2005年前,我们当地农村各家各户厨房都是燃柴草,哪有什么用电和气,甚至城里的学校单位食堂,餐馆,各类食品作坊都是烧柴,各地街道上有专门的卖柴巷道。想我们初中食堂,每次很多人就喜欢蹲在柴堆附近吃饭。
当时烧柴草的多了,周边的树林除了人工种植的,到处光秃秃的,稍微有一颗杂树都不会太高。大家还去松林勾松针,松树林里多空啊。夏天去采蘑菇,有些地方松林里隔了一百米都可以发现松树下的蘑菇。自然田里的秸秆,怎么会有多余的呢?
现在呢,村口路边的杂树,能有碗口粗都没人理,树林里更是灌木杂草比人高。有些家庭一年回来一两次,屋院附近杂树都像栽的一样。
(石秀卖柴做幌子摸进祝家庄)
我们南方都这么缺燃料,北方还用说吗?在西北地区,降水少,草木生长期短,随着人口增长,没有足够的燃料,很多地方被砍得光秃秃的,甚至造成了黄土大规模流失,最近几年,砍伐少了,保护力度加强,黄河水都开始清了不少。
看看《水浒传》里,石秀牛马生意赔本,山上砍担柴,就吃穿不愁。也是凭借卖柴,混进了祝家庄。这说明当时燃料匮乏,附近很难砍到柴火,它是重要的商品,要么现在这样担一担柴谁理他啊。所以秸秆怎么可能随意丢弃呢?
秸秆虽然不是很好的燃料,拉回去烧水洗澡,煮猪食都可以用得上,这种情况下用玉米高粱杆烧起来比较好。
(林冲看的草场72堆都有官印)
草料。当时很多家庭都是用耕牛,一个村里少的几十头,多则几百头,早晚放牛的成群结队。秋末到春初,草木枯槁,牛多草少,哪里有什么草吃,也就放出去活动下,很多人就是用秸秆喂食。
在古代,有一句话叫“三军未行,粮草先走”,这草就基本是秸秆。当时军队,官府,商队,大户人家蓄养大量的马骡驴,这些军马,役畜的需求就是个天文数字。秸秆很紧俏。
看看《水浒传》里,林冲守的就是天王山草料场,烧了草料场就是死路一条。看电视剧,驿站旅店都有大堆的草料,很多急赶路的,到了马上就叫小二喂马。
所以自古以来压在农民身上的,除了皇粮国税,还需要上缴草料,而且是上好的不能发霉的草料。一方面要保持耕牛的喂食,还要上缴,多出的就卖出去,因此周边大山都能被砍得光秃秃的。
(古代打仗需要草料 ,也需要大量给军马砍草的壮丁)
垫料。很多人家里养有猪牛兔鸡鸭等,这些圈窝不可能每天清理,无疑铺上秸秆是最好的。尤其冬春之季,既可以给它们保暖,也可以包蓄它们的粪便,隔一段时间一起清理,就是最好的农家肥。这是当时农村主要的农家肥来源形式,而不是焚烧秸秆。
农村当时条件很差,冬天时没有足够多的被褥,不像现在有席梦思,可以开空调,有电热毯,实在太冷了多垫几张被子。很多农村家庭就在硬邦邦的床板上垫上几十公分秸秆,又软又暖和。
其他的如做蘑菇,砌泥墙,搭草棚,做草帽,结草绳等,用处大着呢,总之,不要说旱地的秸秆舍不得扔,就是水稻田的,在夏收的时候,要放在田里晒几天,再忙也要拖到田埂,晒干,用车拉回去。
焚烧的很少出现,有些不想要了,叫其他人装,也是一份人情。实在是秸秆太重要了,是当时农村的重要生活物资。
(古代艰苦,很多人就睡稻草堆)
现在很多人说的害虫,焚烧提高肥力问题 ,当时秸秆都拉走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害虫可以躲进去越冬。而秸秆还田提高肥力,在我们南方主要指的是秸秆作为猪牛草料垫料,还田才有肥力,尤其是牛的。当时鸡鸭也不多。
所以,现在说焚烧秸秆有几千年历史,那是不准确的,顶多也就是指用来烧水的,就是煮饭都不好用。
现代社会是很难看到了的,但是一些拍的时间久的电视剧,就给我们展示的很清楚。
现在该想更好的办法,解决秸秆处理问题,堆在田边也很碍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民垫床用不了,做饭用的是电气,很少人养猪牛,社会出行用的是油车,电车,很多地方也没人收购,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很多索性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