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芬

单位|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

前言

肝素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被广泛用于抗栓治疗。但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在应用规定量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值达不到预期水平,即出现肝素抵抗(HR)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已日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目前为止,肝素抵抗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共识,在接受体外循环治疗的患者中,肝素抵抗被定义为:肝素剂量达500 U/kg时,ACT仍<480s[1]。

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以及anti-FXa检测方法并未普及,一定程度制约了该实验室诊断指标被临床统一采用,临床上通常将需要很大剂量肝素才能达到抗凝治疗目标范围,或普通肝素(UFH)给药量增加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未相应延长等现象概括为肝素抵抗[1]。

本文分享了一个相关案例,与广大同仁一起学习总结,具体如下:

案例经过

患者,王X,男,49岁,2024年5月9日因“突发胸痛并大汗淋漓、晕厥4小时余”入院,急诊科心电图(复苏后)显示:急性广泛前壁、右室心肌梗死。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患者意识昏迷,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5月10日凌晨2点,患者上体外膜氧合(VA-ECMO),随即使用普通肝素钠注射液(国采)进行抗凝治疗,剂量为6250IU,后续一直肝素维持治疗。

5小时后静脉采血检测凝血七项,结果APTT为73.9秒(正常参考值20-39秒),TT>160秒(正常参考值14-21秒),临床判断肝素抗凝效果明显,其后2天凝血检测结果基本同上。

5月12日下午4点复查凝血五项,APTT 36.5秒,TT为26.6秒,临床反馈肝素抗凝效果不佳,随后2天连续监测凝血五项,肝素剂量维持在6250IU--12500IU,但凝血检测均显示APTT、TT结果基本正常。

5月14日,临床再次电话沟通:凝血检测结果与肝素用量不符。

当日检验人员立即复核近日室内质控,确认质控在控、仪器状态正常。因科室另有一台不同品牌凝血检测仪,查看该患者近几日在两台不同品牌凝血检测仪(SYSMEX CN6000/SEKISUI CP3000)上检测的数据,显示不同仪器检测结果相近,结果见表1。

表1 凝血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检查患者近几日标本,外观均正常,基本排除因脂血和黄疸对凝血检测的影响;自入院以来,患者肝肾功能一直异常,并非近日才出现,肝素丢失导致抗凝无效可能性不大;

建议临床加做血栓弹力图,血栓弹力图普通杯和肝素杯均显示结果正常,说明患者体内无明显的肝素存在证据,结果见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栓弹力图普通杯检测

血栓弹力图肝素杯检测

图1 血栓弹力图检测

建议临床加大肝素用量后复查凝血检测,结果较之前略有增加,但仍与肝素用量不符,结果见表2。

表2 加大肝素剂量后凝血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图表示APTT及TT的变化:

APTT变化趋势

TT变化趋势

图2  凝血相关检测项目变化趋势

因本院未开展anti-FXa检测,故将标本送到本市另一家医院进行检测,回报结果0.01IU/ml(检测仪器:STRGO,型号:STA-R MAX),普通肝素治疗剂量参考区间:0.35-0.7IU/ml。

至此,基本可以确定:该患者样本的凝血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是准确的,下一步需要分析出现肝素抗凝无效的原因。

案例分析

肝素抵抗根据发生机制分为抗凝血酶AT介导和非抗凝血酶AT介导两类。该患者ATIII检测结果一直处于接近正常参考区间范围,故考虑应不属于此类情况。

非AT介导的肝素抵抗常见的病因有四类:

(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

(二)重症感染,

(三)接受体外循环或ECMO治疗,

(四)Xa因子逆转剂[2]。

回顾患者血常规结果,PLT轻度降低,且随着肝素的持续使用及用量增加,PLT并未出现相应减少,基本排除HIT。患者左侧股动脉穿刺做了PCI手术,术后很快拔除了鞘管,但由于旁边有条股静脉导管,持续抗凝,导致不好压迫,于5月10日出现大出血,临床一直在进行对症治疗,与临床沟通后,确认未使用Xa逆转剂。

患者因病情需要于5月10日凌晨2点建立ECMO通路,在接受ECMO等体外循环的患者中,通常将肝素使用剂量超过500U/kg才能达到ACT400~480s(参考范围存在差异)的情况确认为存在HR[3],本院无法检测ACT,但患者APTT自5月12日起在持续使用治疗剂量(甚至加大剂量)肝素的前提下一直趋于正常。

查近几日检测结果,患者感染相关指标一直处于持续升高状态,有文献提示,当细菌感染或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者急性肺损伤以及呼吸衰竭时,血清中的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水平会逐步提升[4][5],HBP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在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参与调节血管通透性、炎症细胞的迁移以及凝血等过程。

在感染性疾病中,HB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是细菌感染早期标志物[4],而HBP又有极强的肝素结合能力,其水平升高可导致肝素类药物失活,生物利用度降低[2],考虑到患者感染相关指标一直呈上升趋势,本例患者第二、三种情况导致肝素抵抗可能性大,因此推荐加测HBP;

因本院未开展肝素结合蛋白检测,且深圳市也少有医院进行此项目检测,故将标本送到广州市另一家三甲医院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中翰盛泰,型号:jet -istar 800),回报结果为68.3ng/mL,(参考区间:<11.4ng/mL)。

至此可基本确定:该患者的肝素抵抗很有可能是由于肝素结合蛋白升高导致。HBP与肝素结合,使其抗凝活性下降,这是此患者肝素抵抗的可能解释之一;患者自使用ECMO后,凝血检测显示APTT逐渐趋于正常,显示肝素抵抗,故ECMO的使用也是此患者肝素抵抗的另一解释。

确定患者可能为肝素结合蛋白升高导致的肝素抵后,与临床沟通,建议更换抗凝剂。

总结

本案例是一例少见的由于肝素结合蛋白增高,导致肝素抵抗的病例。

在疑似肝素抵抗时,anti-FXa是一种更可靠的检测方法,对于anti-FXa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时,应基于凝血功能,常规临检生化检查,临床表现,联合用药以及最后一次剂量等多方面因素做综合评估。

对于临床出现肝素类抵抗原因是多种的,实验室现有的检测手段APTT或anti-FXa并不能完全体现。

当临床确认存在肝素抵抗时,可考虑更换抗凝剂,如阿加曲班[6],但由于本院无此药品,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综合评估后,认为可以撤除ECMO,故于当天下午撤除ECMO,不再使用抗凝剂。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陈雪艳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肝素抵抗现象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热点,尤其在重症患者中,肝素抵抗可导致抗凝治疗失败或增加大出血风险,及时识别肝素抵抗有助于精准调整肝素用量,避免病情恶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

肝素抵抗根据发生机制分为抗凝血酶AT介导和非抗凝血酶AT介导两类,患者ATⅢ71%,主要考虑非抗凝血酶AT介导,文献报道在脓毒症、全身性炎性反应、热烧伤等多种疾病时,肝素抵抗的发生率往往明显增高。

对于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患者在接受小分子肝素治疗时,更应提醒临床监测Anti-FXa,评估HBP对于肝素治疗的影响,判断是否发生肝素抵抗。

同时通过此案例,提醒临床和检验人员注意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接受肝素治疗时应注意肝素结合蛋白的影响,进而寻找最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参考文献

[1]门剑龙,徐菲亚,翟振国.肝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0):707-713.

[2]邢志芳.检验报告不准?——警惕低分子肝素抵抗现象.凝血V课堂. 2023-11-28.

[3]谢永鹏,骆继业,李吉光,葛婷,颜瑶,曹卫健,李小民.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肝素抵抗2例[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Vol.34,No.5:509-513

[4]叶松福,林美苏,张铨成.肝素结合蛋白和降钙素原对感染性休克早期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23年9月第44卷第9期 :249*-2495[5]姜春如,张春媚,王帅,赵忠岩.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4,28(03):368-372.[6]谢永鹏,骆继业,李吉光,等.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肝素抵抗2例.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05) : 509-513. DOI: 10.3760/cma.j.cn121430-20220106-00012.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