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看敦煌。9月20日,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导入的重磅文博活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盛大启幕,展期为3个月,将持续至12月20日。

大展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的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和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等集体赴沪展出,并复刻了六个珍贵的莫高窟经典石窟,堪称一道极具视觉和文化享受的“敦煌大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块石碑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大展现场,三块石碑为我们讲述了敦煌所见证的重要历史,而这三块石碑,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国宝。它们分别是敦煌研究院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以及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

《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佛教石塔之一,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之中。塔身圆柱上刻着汉文和婆罗迷文的佛经。它的形制、图案、铭文都是中西元素交融,是佛教东传中土并与中国文化融合、逐步本土化的见证。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刻有汉文、梵文、藏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这块碑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包容互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格局。

其实,光一块碑,就承载了很大的信息量,而大展上共有168件套文物展出,可想而知,这个展览的文化厚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凉石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历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
1:1还原敦煌洞窟,比去敦煌体验还好

大展上共有六个1:1复制的著名敦煌洞窟。得益于多年来开展的数字敦煌工程,如今人们有机会在家门口就走进敦煌洞窟,在清晰的灯光衬托下,打量洞窟四壁,观赏洞窟壁画和雕像细节。有观众说,到过敦煌,也没看到这些洞窟,因为有的洞窟不开放,而且在敦煌洞窟里往往光线很暗,看不清细节。

由于是原样复制的洞窟,所以面积有限,一般只能同时容纳十五六位观众,人一多,就要限流排队了。观众们不妨提前做点功课,了解“最美飞天”、“唐僧取经图”等著名敦煌壁画细节都在哪个洞窟,以便于观赏。另外,复制的敦煌第17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因为只有8个平方米,观众们就只能在洞口打量一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复原的敦煌著名洞窟
一台电脑一个硬盘,就能让敦煌来到你家门口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表示,这次在上海复制的六个洞窟,代表了敦煌洞窟从早期到晚期这1000年的营建成就。为了更好地保护洞窟中的珍贵壁画,平时这些洞窟不对普通游客开放,只有研究者在做学术考察时才有机会入内。但我们又希望大家能分享这些精美艺术,所以借助数字化技术,通过高清摄影、3D建模等手段,让整窟壁画原样复制,观众进入复制的洞窟,宛如进入真实洞窟。我们还通过灯光,呈现出更多精彩细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魅力。

张元林表示,敦煌的数字化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文物考古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初,全世界仅有两台最高级的一级像素相机,其中一台就捐给了敦煌研究院。今天,我们对于敦煌洞窟的还原程度已经无限大地接近于原作,好多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带着一台电脑、一个硬盘就可以让敦煌来到你家门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还原的敦煌藏经洞认真阅读知识点,等于上了“敦煌大学”

此次大展上,关于敦煌的知识点和展品一样的琳琅满目,到大展上走一遭,仔细读一读知识点,等于上了一次“敦煌大学”。

大展上的敦煌知识点,包含了敦煌的历史、营建、绘画、发现、保护等等方面。其中,敦煌的洞窟都有哪些样式?营建洞窟的匠人们分为哪些等级?敦煌壁画是怎么画出来的?用的什么颜料?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褪色?敦煌壁画分哪些种类?这些,你一边观赏着敦煌文物,一边进行相关阅读,将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展上有琳琅满目的敦煌知识点
敦煌塑像不乏稀世文物

敦煌塑像名满天下,现场展出的几尊塑像都经过精挑细选,非常多样,其中不乏稀世文物。

比如北宋的《观音木雕像》就非常特殊。由于开凿敦煌石窟的崖体为砂烁岩,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等,往往都采用泥塑彩绘,很少有其他材质的雕像。而在敦煌藏经洞内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尊木雕佛像,都曾遭劫掠。如今在沪展出的这尊木雕观音菩萨像,头部和手臂等有残损,但其他部分相对完整。木雕材质为一整段的黄杨木,从残存的手臂分析,其应为八臂十一面观音,极为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 观音木雕像
唯一的刺绣展品,是不能出境的文物

大展上有一件刺绣展品是重点文物,也是我们国家规定不能出境的文物之一,那就是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佛画。看上去是一块已经残缺不全的小小刺绣佛像,为何能达到如此高的文物级别?

因为这件绣品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满地绣佛像,它体现了东晋到北魏期间丝织品满地施绣的特色。这件刺绣年代可考,构图严谨,用色丰富,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是研究中国刺绣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场还有几片零零散散的小布料,看上去极不起眼,但是不要小看它们,这些是敦煌研究院藏的汉代各色丝绸品。历经2000年的风霜雨雪,它们保存至今,并来到浦江之畔,为您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故事,你说,能不感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佛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 各色丝绸品
手工临摹的敦煌壁画也是文物

这次展览中,比较多的是手工临摹的敦煌壁画,虽然是复制品,但同样珍贵。

敦煌壁画原作肯定离不开当地;而且,手工临摹的壁画在博物馆级的灯光下展示,观赏效果极佳;再者,几代敦煌守护者的精心临摹,能看得出他们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付出的巨大心力,本身也是敦煌研究院的珍贵藏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代敦煌守护者的手工临摹壁画也是珍贵的文物艺术品

据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介绍,敦煌研究院第一、第二代院长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的临摹的敦煌壁画,已经被海关作为文物不能出境了。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几代艺术家手工临摹的敦煌壁画,反映了我们国家对敦煌艺术研习、传承、弘扬的发展历程中很重要的阶段。而手工临摹跟数字化临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带有艺术家个人对壁画的理解,带有时代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手工临摹敦煌壁画都会成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