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6月22日在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拍摄的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40次南极科考队拍下的南极景象。

地球南北极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对极地的巨大影响已经为人类敲响警钟,冰川消融会对生态系统、水资源产生影响并造成海平面上升,这越来越引起全球关注。近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星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3)》(以下简称《年报》)。王金星介绍,南北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分析显示,2023年南北极地区表现出持续的气候变化放大器效应,极端事件频发,对当地生态和全球天气造成显著影响。

南极海冰消融

刷新2022年最低纪录

《年报》显示,南极地区气温较常年略偏高,东-西区域差异大、极端冷和极端暖事件并存。2023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86℃,较常年略高0.05℃。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地区年均气温持续快速上升,2023年有3站秋季气温创历史第二高、7站创历史第三高纪录。7月7日极夜期间,南极点气温一日内飙升40℃,由-74℃增温到-34℃。东南极则出现冷异常,7月中旬至8月末,南极大部地区连续发生4次极端寒潮,维多利亚、威尔克斯等区域13个观测站点创造有观测以来最冷纪录;威德尔海A23a冰山脱离冰架,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冰山。

南极海冰持续快速减少,再创消融纪录。2023年2月21日,南极海冰范围低至1.788×106平方公里,再次刷新2022年最低纪录;特别是南极海冰在过去一年中持续保持低位,年累积海冰范围远远低于历史纪录。这是近年来全球气候最极端的事件之一。

北极“陆暖海冷”

经历1979年来最暖夏天

根据《年报》,北极地区增温放缓,经历1979年以来最暖夏天,整体“陆暖海冷”。1979—2023年,北极增温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8℃/10年)的3.4倍。2023年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9.19℃,较常年高0.97℃;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为-12.74℃、4.52℃、-7.09℃和-21.14℃,其中秋冬季节严重偏暖;按照区域来看,环北冰洋大陆地区特别是加拿大北部、巴伦支海-喀拉海沿岸,2023年偏暖幅度达到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加拿大北部地区异常高温少雨,导致严重干旱,诱发了持续5个月的野火,造成巨大损失;6月26日,格陵兰冰盖最高点气温达到0.39℃,超过了零点,造成冰盖大面积融化。

北极海冰继续减少,但减少速度有所放缓。2023年最大范围为14.62×106平方公里,是历史第5低值,最小范围为4.23×106平方公里,是历史第6低值;受春季海洋气温影响,北冰洋海冰开始消融较晚,夏秋季高温导致冻结也同样推迟。

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升高

南极臭氧洞提前形成

《年报》还介绍,极地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与全球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稳定的上升趋势。相对于2021年,极地地区大气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有所升高。

南极臭氧洞形成提前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北极臭氧总量高于历史平均。2023年,南极臭氧洞提前了10天形成,9月21日达到单日最大面积2.6×107平方公里;受汤加火山喷发物质输送影响,南极平流层云偏多,使得南极臭氧洞持续到12月20日关闭。同时,北极极涡偏弱且平流层气温较高,抑制了北极大规模臭氧损耗,使得臭氧总量偏高。

聚焦

南北极温度变化 致极端天气频发

近两年南极海冰减少并持续创下新低,是否意味着南极海冰减少成为常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明虎在会上介绍,南北极温度变化,会改变全球气候模式,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热浪、暴风雪和洪水;南北极冰盖和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低洼沿海地区面临土地淹没,甚至人口迁移。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当地的动植物生态,如北极熊和海豹,影响生物多样性。

新建成南极秦岭站 完善海洋生态研究

今年4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这是中国首次派出“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3艘船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包括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研究以及相关国际合作等工作。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这次考察成果进行后续研究。

此外,这次科考新建成南极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西南极关键区域没有科考站的空白,该站所处的罗斯海岸区域被认为保存着地球罕见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秦岭站面对太平洋扇区,附近有多座火山,是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的区域,科研价值很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此前介绍,未来依托秦岭站开展的海洋生态、海冰、地球物理、陆地生态、鸟类等调查和观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关注“北极放大效应”

支持气候模型改进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两倍甚至更多。其中,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变暖的前沿地区,其温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过去60年,斯瓦尔巴群岛的气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在新奥勒松地区尤为明显。

中国北极科考持续监测提供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关键数据,对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北极快速变暖的观测监测方面,中国科考成就已帮助科学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中国连续多年的实地观测和数据收集,填补了极地冰川海洋、陆地、气象、地质和生物生态数据空白,对优化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至关重要。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发自北京

综合新华社、中国气象报 图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