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施行后,会否倒逼城市再现自行车骑行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对最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强制国标做了一些改进和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看这次强制性国标的几个要点:

一是限制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二是增加了北斗定位功能,三是增加了实时通信功能,四是不再要求安装脚踏子。

首先,增加的定位和通信功能势必会导致电动自行车的成本上升,所以市场的最终售价可能会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些功能需要额外的软硬件支持,譬如GPS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天线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成本等。还有这些系统的维护费用,比如数据传输产生的流量费用、后台服务器成本等。

这些都会转嫁给消费者,所以电单车的最终售价可能会比当前的存量电车高很多,消费者必须权衡。

除了这些因素,定位和实时通讯功能能否被认可也是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位和实时通讯功能有助于追踪车辆被盗,但是如果真到了车辆被频繁偷盗的境况,说明社会治理出现很大的问题,又岂是定位能解决的。

而且,这些也可能会陷入个人隐私争议,譬如出行行踪有可能被记录,大家介不介意呢?

所以定位和实时通讯功能会带来多大的安全和便捷性呢?可能很值得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新强制标准是为了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但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譬如觉得25公里的限速不能满足出行的需求,因而使得骑自行车或再次成为习惯的交通方式。

25公里限速是否就科学呢?其实存在着很多争议,这也可能成为很多用户评估自己选择出行方式的条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而言,普通自行车的城市骑行速度也在20公里/小时左右,这个速度日常通勤来说是比较常见的。

所以,新标准之后的自行车市场是否会重新热起来呢,确实值得观察。

综合而言,强制标准执行之后,消费者会综合评估自身需求、经济条件、交通环境等因素,然后做出是否购买电动单车的决定。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