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山东省实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无痕样本”

来源 | 《中国教师报》9月18日德育版

作者 | 本报记者解成君 通讯员张桂玲

“本来以为孩子可能会有开学综合征,没想到对娃来说,开学日也是开心日!”新学期伊始,山东省实验小学一年级(3)班家长杨女士就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感受,得到不少同班级家长的“赞”。

为了探索入学适应教育,实现幼小“无痕衔接”,从2022年9月以来,学校立足“儿童立场”,围绕一年级学生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从环境、课程、课堂、陪伴、评价五个维度打造“无痕样本”,大胆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将重构后的“4+A”课程贯穿整个学期。

重塑空间

让环境适应学生

“课上课下,校园内外,学生自在舒展的状态和阳光灿烂的笑容,以及来自家长的反馈,就是衡量我们所做的‘适应教育’成效最好的标尺。”校长刘爱华说,这背后首先缘于学校在追求“环境润无痕”上下足了功夫。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学校从睡眠、饮食、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等方方面面入手,最大限度给予学生以安全感。近年来,学校在教室四周安装靠墙式折叠收纳床柜,折叠为柜、拉开为床,改善学生睡眠条件,利用“小空间”妙解学生午睡“大难题”。除了午休床,学校还为留校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准备了加餐,包括一份小西点,一袋奶制品。同时,学校考虑到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轻便的“小背包”取代“大书包”。“学生只需要每周一把大书包背到学校,周五背回去,中间几天上学、放学只背小书包,再带上水壶等基本的生活物品就可以了。”副校长王梦君说,“小背包”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乐地来上学。

走进一年级教室,这里的桌椅打破了传统固定排排坐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科和各种主题活动的需要灵活摆放。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班级内外墙的垂直空间,在教室外墙安装区域磁吸板,设置各种能够促进儿童动手动脑的磁吸互动游戏——如七巧板、益智拼图、垃圾分类等情景磁贴游戏……让教室外部空间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这里成为学生自由活动时的首选。

学校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刘爱华说:“当儿童进入一个感到安全润泽而又散发着温暖气息的环境,会自然感受到被接纳和关爱,形成自然的学习召唤。”为此,学校还在一年级每间教室后面设立了一座“幸福守望岛”,由正副班主任实行“蹲班制”,以便更加全面地看见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教师贴心的陪伴成为学生温暖的“港湾”。

重构课程

“4+A”打破“40分钟”一 堂课

“教材为本”还是“儿童为本”,是决定适应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

“让教材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这是刘爱华带领教师打破传统限制,为小萌娃们专属定制“4+A”适应教育课程的缘起。

“4”代表每天上午安排的4节国家课程学习,保留以往小学学习的课程安排,以零起点单科教学为主,40分钟为1课时。

“A”是“Activity”的缩写,即为主题性活动课程。在时间上,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学校以学科整合的方式开展时长80分钟的全时段适应性课程,其中包括有20—30分钟户外自主活动时间,由课程教师根据需要灵活分配。整合后的课程不再是语文、数学、音体美等细分的学科,而是变成了“科创益智王”“尽美知行堂”“悦读润心坊”“形色梦工厂”和“欢乐游戏场”共五大主题活动,在内容上分为科学、社会、语言、艺术和健康五大领域,同时融合小学相应学科知识;在形式上,以主题性活动课程开展教学,通过游戏、活动、比赛、实验、操作、实践等形式呈现,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思维表达、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变身后的“无痕式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在教师张晶的主题活动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昂地开启了成为“磁铁玩具制造师”的奇妙旅途——只见他们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

“为什么有的拼图玩具可以‘贴’在黑板上,有的却‘贴’不住呢?”

“哦!原来是磁铁的作用!”

活动中,张晶就像一个时而隐身、时而现身的“导游”,学生完全沉浸在“拼图游戏”“钓鱼比赛”“动手实验”“自创玩具”等各个模块的游戏中,在实验中探究磁铁的性质,在自主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制作中亲身体验磁铁的作用,在比赛中感受磁铁的妙趣——最终,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秘密,并为此而欢呼雀跃……80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学生依然意犹未尽。

这节课是“益智科创王”主题活动课的一部分,在内容上对接了幼儿园课程中科学领域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融合了小学课程中的科学、综合实践、数学等学科,引导学生在游戏互动、实验探究和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创新实践,尝试并感受科技创造的快乐。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与磁铁有关的知识,更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玩转磁铁,创造出许多妙趣横生的作品,成为真正的‘磁铁玩具制造师’,一场科学启蒙也以不着痕迹的形式进入了他们心中……”学校教学处主任王莹告诉记者,这就是“4+A”课程的魅力,它让深度学习在学生乐此不疲的探究中悄然发生,不落痕迹却促使教师开启了一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征程。

重建系统

师生双向成长,共同发光

“4+A”课程的实施,为山东省实验小学带来的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无痕式变革”。

它让入学的“陡坡”变成了“缓坡”。长短学时相结合、分学科与整合学习相结合、知识构建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大大降低了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的难度,以他们熟悉、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从而实现了“搭引桥、缓坡度”的目的。

它让评价变成了学生的“成长加油站”。学校结合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评价手段,在一、二年级全面取消纸笔考试,各年级自主创设闯关式、任务式、探究式等测评活动,采取游戏化、情境化、模块化、项目化等形式实施“乐考”。根据“4+A”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年级以课程整合戏剧的形式开展学期末的综合性评价,把期末考试变成了一场主题为“欢乐中国年”的戏剧展演,即将学生适应教育阶段5个月的学习收获呈现在一场“班班参与,人人登台”的展演过程中。比如,以“五谷丰登年”“传统文化年”“多彩幸福年”“科技创新年”“健康喜乐年”五幕全面呈现学生在适应教育过程中在各科学习、主题活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收获和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被看到、被展示,也能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美好的印记。”副校长张明刚说。

它也悄然撬动了一场教与学的变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向着新课标指引的方向不断行进。“重构后的‘4+A’课程,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材结构,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刘爱华看来,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依照原来“教教材”式思路已经行不通,教师不仅要熟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而且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合点,据此设计出适合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灵活调控。也就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既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认知冲突的激发,也要重视活动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建构。

“正是这样的课程改革,倒逼我开始了新的成长。”对语文教师孙瑜来说,“4+A”课程最大的挑战就是备课。

“适应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勇于自我改变尽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因此,在孙瑜看来,备课最难的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同时要重新定义自己作为师者的角色。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站在教室中央……

孙瑜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当下,许多学校在面对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时,只是在开学第一天或是第一周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虽然对于帮助小学新生缓解入学焦虑起到了一定作用,却缺少系统性,更是与后期的学科学习缺少连贯性。山东省实验小学的探索为打破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可能,将适应教育贯穿整个学期,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完成一场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催生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催生了课堂的新形态,也催生了学校不断向更高处拔节生长的教育气象。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