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老师们问我读什么书,我介绍了一些,但当时忘了说《论语》。后来感到十分遗憾。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肯定夸张了一点,而且也没有“治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想着读一读总是不错,于是,在2000年的暑假,一边教女儿,一边也自己学习。现在要问什么书对我影响最大,恐怕不能不说《论语》。

这种影响首先在做人上,其次也在管理中。最近一位校长说他在管理中如何“以德报怨”,取得管理的成绩。我给他说了《论语》中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管理者“以德报怨”如果用的自己的资源,自然不必多说。但如果利用的共有资源,“以德报怨”的问题是什么呢?可能是在迁就和照顾中对规则的破坏,可能是为少数人打开了绿灯。其实对少数人的特别照顾很多时候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公,将使大多数人心生怨气,同时“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样的心理一旦产生,将给管理带来致命的麻烦。而利用共有资源联结私人友谊,结成私人的利益共同体、协作体,可能是无意识地,我们的权力就在产生着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所以还是要“以直报怨”,坚守原则和规则。

还有一点是当领导的不能独断专行,不能不让别人说话,《论语》里有这样一则: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说得多好,孔夫子真是高明和富有远见!

《论语》中,相类似的人际交往原则还有很多,所以,我建议他可以读一读《论语》。

我读《论语》,没有固定的框子,只是希望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比如对于《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就这样设想情境和意义:

一群朋友(有论敌、有志同道合者、也有学生)坐在一起闲聊。

论敌:孔老夫子,你天天就读着这些书,教着这些学生,有什么意思?

孔子:读着这些书,不时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我始终认为,“学而时习之”,只有“习有所得”,才会“不亦说乎”。不然,你马上写50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一试,你快不快乐?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反对机械的、无新发现新收获的重复训练。比如写字,我对第一次田字格中模仿规范写、第二次记住结构笔顺的自己写、第三次写工整漂亮的创造性的写很欣赏,毫无目的、毫无收获的重复抄写则应该越少越好。)读书中,我获得了理解和意义,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实践这些东西,我的身心有了充实。这些主张和观点很远的人都知道了,他们都来向我学习,和他们讨论传递自己的主张,我很有成就感,这不是很快乐吗?

论敌:不要说了,你的学问好,但是当政的人并不重视,而且附近也没有几个学生跟你来学习。你又怎么看呢?

孔子:他们并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气,也不气馁。这难道不是君子的境界吗?

论敌:……

在这里,不是把孔子看成老师,我更愿意把孔子看成对生活积极乐观,对自己的学说主张坚定自信,为人幽默而又机智的人。

肯定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样,也和所谓专家们的意见、包括定论不一样。但我就这样看,这样想,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去实践,这不是也很快乐吗。我给女儿说,这是陈大伟在歪批《论语》。

原文写于2006年9月1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