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在中共党委的英明指导下,粟裕率领着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王牌整编第74师,既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也创造了中共战争史上的奇迹。
面对如此辉煌的战绩,不少国人开始想当然地将其归结为是国民党首脑蒋介石的指挥不当所造成的,74师师长张灵甫也被说成了是个毫无战争头脑、一意孤军冒进之人。
粟裕在晚年回忆这场战役时,认为不宜过度抹黑蒋介石,在他看来那时的张灵甫也并非孤军冒进。
那么,历史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孟良崮战役的背后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什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终成败?
困境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面对之前莱芜战役的失败,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进行了深刻检讨,针对中共作战特点,调整了战略方案,由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面对战局失利,及时做出方案调整;根据实时变化,迅速改变进攻模式。
可以说蒋介石在战略决策上是做出了准确判断的,他的战略部署没有任何问题。
在战事之前,蒋介石也是做足了准备,他首先进行黄河归故,切断了华东与晋冀鲁豫的联系;接着,他又将王敬久调至山东战场,扩充了原有兵力;最后他在徐州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所,任命亲信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指挥,他自己则在南京统筹全局。
这一次,蒋介石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他甚至将此次进攻视为“关系党围存亡”的大事。
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五大主力”中的 “三大主力”均调集于山东战场,其中就包括了他最引以为傲的整编第74师。
从3月份开始,国民党45万精锐大军分作三个兵团,一字排开,以一条巨大的弧线包围架势,浩浩荡荡地向山东地区发动进攻。
面对大军压境,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粟裕感到进退为难:撤退,正中蒋介石下怀;但硬碰硬去打,却又没有必胜的把握。
更让粟裕感到心惊的是,几次交战下来,他敏锐地发现敌军改变了作战方针,此前屡试不爽的依靠运动穿插将敌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法这次却收效甚微。
4月20日,为吸引和调动敌人,粟裕曾率领华东野战军北进占领泰安的敌军弱旅整编第七十二师,面对友军被围,为了保持队形,邻近泰安各路敌军始终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七十二师被全部歼灭。
在这之后,敌军更加谨小慎微,任凭我军如何调动,三大兵团始终紧紧依靠在一起,偶有冒进者,一有风吹草动便立马回笼,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弧状包围队形。
面对此种情况,我军一时间无法对其进行分割和各个击破,这就使得我军的作战优势无法发挥,而敌人兵力又远远多于我军,一时之间,华东野战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发来了电报,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敌军密集不好打,此时必须要牢记三点:第一要有极大耐心;第二要集中兵力;第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忍耐待机!
转机
对于粟裕来说,从四月初到五月初是一个创造战机的过程。
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对着墙上的地图认真研究,将整个山东的地形熟记于心,然后便指挥着华东野战军各纵队打打停停。
这算是个什么打法呢?陈毅将它形象地称为“耍龙灯”,我军就像是挥舞着彩球的耍龙人,不停地逗引敌军,让他们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像长龙一样左右回旋,上下翻滚。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军调引着敌军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正面交战,更多的就是跑来跑去。
敌人跑得厌烦不已,我们自己的战士也有了些许抱怨,大家纷纷吐槽说:“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
对于这种抱怨,粟裕付之一笑。
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积极行动,一方面在实战中削弱、调动、迷惑了敌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他进一步摸清了敌人的心理动向。
在这段时间,国民党军队虽然依恃着其强大的兵力优势,向我军步步逼近,似乎是要与我军展开决战,但稍一接触,他们便立即龟缩和靠拢,但求自保,甚至对非嫡系见死不救。
这便是敌军指挥上的一个大矛盾,也就是蒋介石想要尽快与我军决战,而其下属战区各指挥员却并不想速战速决,他们更多地是想保存自身实力,反映在行动指挥上便是各种迟疑、犹豫以及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蒋介石所期待实现的上行下效在这里便出现了问题。
粟裕通过一系列的机动作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将之充分利用,孟良崮的战机便是由此得来的。
一个多月来的疲于奔命让国民党军队懊恼不已,华东野战军的佯装北退,成功地迷惑了敌人,让他们误以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此时位于中间部位的汤恩伯兵团开始有些按捺不住,其主力部队整编74师于5月11日开始从垛庄出发,向着坦埠方向缓缓移动,这一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并立即通知各情报单位,密切关注敌人的行动部署。
当天晚上,粟裕等人便截获到秘密情报,原来此番整编七十四师的突然行动是一次有计划的部署,其师长张灵甫并非孤军冒进,在它的两翼分别安排了第二十五师和第八十三师予以护航,而这两支队伍的后面又分别有第六十五师、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作为保障,他们的目标便是我军的指挥中心——坦埠。
面对这一急剧变化,粟裕经过冷静思索后,迅速做出了判断:敌人将对我军发动全线进攻。
如此兵临城下之际,粟裕却从中看到了胜利的转机,这就仿佛一只老虎迟迟不动就会让猎人无从下手,而当它纵身跃起之时反倒将它的弱点暴露出来。
粟裕当即决定,采用“猛虎掏心”的办法,切断整编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其一举歼灭。
当粟裕将自己的这一想法汇报给陈毅听时,陈毅不禁大笑道:“好!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胜利
为什么要把目标锁定在打身上?首要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它厉害,它的存在对于华东野战军具有重大的威胁。
要知道整编74师可是国民党军队里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全员经受过美国军官的系统训练,无论是在作战指挥,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堪称一流,其师长张灵甫素以果敢英勇著称,是蒋介石颇为器重的一员大将。
在粟裕看来,倘若能将其全部歼灭,将在敌人的实力和精神上予以最沉重的打击,势必会极大地鼓舞我军士气!
但想打就一定能打吗?与如此强敌交手,粟裕到底有几分胜算呢?
首先,从武器装备上来说,经过此前的多次作战积累,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各级指挥员也都积累了大兵团运动战的作战经验,火力值已大大加强,完全具备了围歼强敌的基本条件。
第二、从心理战略上来说,前期的充分调动已经让敌军有些迷蒙,对我军行动轨迹判断有误,他们认为我军不是主动后撤就是被突破,此时出兵必能达到攻其不备的效果。
第三、从兵力对比上来说,敌军兵力虽然占有很大优势,但由于第七十四师负责主要进攻,因此在整体队形上会稍稍靠前一些,正好进入我军主力集结的正对面,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大的调整,我军便可在局部对该师形成五比一之绝对优势。
第四、两军交战,强和弱从来都是相对的,对于整编第七十四师来说,拥有着众多精良的重武器装备,这固然是它的强点,但不要忘了,此次作战场地是在山区,重装备不仅不能发挥威力,甚至成为拖累,其强的一面就相对削弱了。
最后一点,师长张灵甫自视清高,向来不把别人看在眼里,与其友军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生死攸关之际,又会有多少人会奋不顾身地施以援手呢?
正是有了如此周密细致地分析之后,粟裕才下定决心将整编74师作为进攻目标,说干就干,须知战场上的任何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
对于粟裕来说,打赢这场战争总共分两步:
第一步,断其两翼,实现合围。
5月13日晚,粟裕派出两路部队分别对74师的两翼即第25师和83师发动进攻,趁敌人无暇他顾之时,再派出主力部队利用山区地形实行迂回,纵深猛插,迅速切断他们与74师的联系,与此同时,潜伏于鲁南地区的第六纵队则星夜赶往垛庄,以迅雷之势切断了74师的后退之路,至此完成合围计划。
张灵甫发觉被围之后,不得已带领着74师退至孟良崮一带。
照常理而言,既实现合围,我军便已稳操胜券,但现有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我军五个纵队包围着敌军第七十四师,敌军却有十个整编师(军)包围着我军,且孟良崮易守难攻,鹿死谁手,尚难决断。
第二步,外要阻援,内要速决。
张灵甫所率领的整编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之后,蒋介石迅速调整了作战方案,他一面命令张灵甫坚决固守,以吸住我军,另一面命令外围的国民党军尽快靠拢,企图内外夹击,与我军决战。
歼灭还是被歼灭,其关键点在于速度。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这场生死决战中,我华东野战军上下齐心,抱着必死的信念,一次次粉碎着敌人的进攻,一步步缩小着围歼范围,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中,敌军官兵纷纷就擒,猖狂一时的张灵甫也被乱枪击毙。
孟良崮一役,我军共歼敌三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鲁中决战”的计划,全歼整编74师的事实让蒋介石痛心疾首,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敌人前所未有的打击。
粟裕将军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不无感慨地表示:孟良崮战役是我军与敌军一次正面的、大规模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我军所捕捉到战机绝不是张灵甫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不宜过度抹黑蒋介石。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从陷入困境到寻得转机,靠的是我军锲而不舍地坚持和努力,毫无疑问,胜利是源于党中央的英明指导,是源于前线指挥员的运筹帷幄,是源于华东野战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更是源于华东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这正是,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结语:
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不懈的努力与反复的探索。
尊重历史的本身,就是要正视你的敌人,任何抹黑敌人的言论,都是一种对自我的怀疑。
归根到底,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属于华东人民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人民的,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他们担负的任务最严重,得到的成就也最荣耀!
参考文献: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