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国际间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近年来开展了哪些国际创新合作?近日,由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支持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中东欧国家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南京开幕。

对接会上,来自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9个中东欧国家29家机构的近50位代表,省内外150余家机构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会议。凭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的明显优势,我省与中东欧国家产业技术合作互补,跨越山海“双向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壮大国际合作“科创共同体”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有着非常强的技术优势。此次参加对接会,不仅加强了两国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也渐入佳境。波黑将和中国伙伴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波黑驻华大使西尼萨·贝尔扬(Sinisa Berjan)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分享科技合作故事。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事弗拉迪斯拉夫·斯帕索夫,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代表鲍洛安,欧洲科学院院士、塞尔维亚新帕扎尔国立大学副校长德拉戈斯拉夫·苏马拉克,也分享了各自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与中国合作的成功案例,并表示对未来与中国特别是江苏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充满期待。

科技创新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关系、丰富中欧关系内涵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庄嘉表示,在成功举办前两届大会的基础上,本次大会以更加聚焦、更加务实的姿态,持续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机构间创新合作和交流。

截至目前,来自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超120家机构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伙伴”。会上,中心的20家新增“合作伙伴”现场接受授牌,8家江苏高校院所、企业与7家中东欧国家的高校院所现场签署合作协议8项。

会议组织了塞尔维亚专场、匈牙利专场、绿色低碳技术专场、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伙伴”专场等4个专场发布交流会,现场进行“一对一”对接洽谈,共推介创新合作项目及合作需求30余项,组织中外双方机构对接洽谈超100对。其中,南京农业大学与匈牙利创新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扬州大学与波黑著名学府巴尼亚卢卡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加强两校联合科研、扩大师生交流学习规模、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凸显

2022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在江苏举办,12个中东欧国家和中国的60家机构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目前已有一批技术成果面世。

“公司主营金属3D打印,这是一种新的制造工艺,中东欧一些国家的基础材料研究做得比较好,所以我们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远介绍,公司在与捷克一家公司的合作中开拓了很多新思路。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世博会、轻轨、双西公路、光明大道等项目,“徐工”标识处处闪耀,无不彰显着江苏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走过的璀璨足迹。作为最早全面进入中亚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目前,江苏徐工集团产品出口至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5%以上国家和地区,在中亚、中东欧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和技术认可。

今年,由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参建的匈塞铁路钢桁架桥项目Km81标段桥梁,成功完成顶推并落梁,实现主体竣工。这是匈塞铁路全线第一个完成钢桁梁顶推作业的标段。匈塞铁路项目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341.7公里,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欧洲首单,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待项目建成通车后,匈塞两国首都之间的旅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

江苏与中东欧国家的高校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塞尔维亚新帕扎尔国立大学与河海大学在过去5年里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共同培养了500名优秀学生。德拉戈斯拉夫·苏马拉克感慨,中国和江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他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合作对接会议,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在桥梁建设、监测和诊断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我们正在与河海大学建立一个江苏桥梁外国专家工作室,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多年来,江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2018年,设立“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专项,截至目前已立项支持省内高校院所、企业与相关国家的机构开展合作项目100余项,在公共卫生、现代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动一批惠及当地民生福祉的“小而美”项目取得切实成效。江苏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联合相关中外机构倡议成立江苏“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构建境内外创新合作网络,江苏国际科技合作之路越走越广。

打造国际创新“强磁场”

为集聚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近年来,江苏先后与芬兰、挪威、新加坡、奥地利等10个国家或地区签约建立产业研发联合资助机制,共同支持双方企业等实体间的联合研发及技术转移转化合作,为江苏产业对外创新合作提供稳定优质的合作渠道。

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强磁场”,江苏还着力建设重大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先后引进建设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化的技术研发及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并推动成立“T2+20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新合作网络”,方便江苏产业创新需求与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就近对接。在此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服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

高新区是拓展“国际朋友圈”、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客厅”的重要阵地。以昆山高新区为例,近年来,昆山高新区与欧洲纽伦堡大都会区医疗谷协会等海外组织机构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与德国医谷共建“德国医谷长三角(昆山)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欧洲在医疗技术上的优势,促进国际尖端医疗技术在昆山转移转化;园区内企业瑞博生物携手勃林格殷格翰合作开发小核酸创新疗法,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实现中国小核酸技术首单出海。

昆山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沈皖炜介绍,鼓励企业“走出去”,是高新区探索国际合作、开放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据悉,昆山高新区鼓励支持泽璟生物、昆高新芯等不同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设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实现企业搭建国际网络、链接“智慧外脑”的功能,极大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布局。

当下,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省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助力共建科创“共同体”,让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易臻 张宣

摄影 余萍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