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9月19日电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成功完成了重庆市首例采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引导下的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为一名年仅28岁的青年患者消除了脑梗再次发作的隐患。

该患者小易(化名)家住秀山县,今年7月初突发无明显诱因的头晕、行走不稳及视物旋转模糊等症状,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过溶栓治疗后,症状虽有所改善,但病因一直未明。为求进一步治疗,小易于8月底来到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接诊的陈运清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小易的病情后,推断其脑梗死的元凶很可能是心脏卵圆孔未闭(PFO)。随后,通过一系列精密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食道心脏超声等,证实了小易确实存在复杂型卵圆孔未闭,且该未闭的“洞”长达15mm、宽4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检查现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供图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一年内自行闭合。若大于3岁仍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PFO)。尽管部分患者可能终生无症状,但卵圆孔未闭在特定条件下,如剧烈运动、咳嗽等,可能导致微小血栓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脑部,引发脑梗死。

为彻底消除小易脑梗死复发的隐患,重医附二院心内科主任佘强带领团队决定采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对未闭的卵圆孔进行精准探查。OCT技术原本主要用于眼科检查,其分辨率高达65微米,比CT清晰20倍,比造影清晰10倍,被誉为“活体组织显微镜”。近年来,该技术逐渐应用于血管微观结构及血栓的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供图

通过OCT—PFO成像,医生们清晰地发现了小易PFO隧道内皮上的大量附壁微血栓,这正是导致其脑梗死的真正原因。明确了病因后,陈运清教授团队在超声和X线的引导下,成功将封堵器精准放置到卵圆孔未闭合处并释放,宛如一把撑开的小伞,将小孔牢牢封堵。术后超声显示封堵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术后几小时内,小易便能下地活动,不良症状也逐渐恢复。术后第二天,他便顺利康复出院。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重医附二院在PFO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更多隐源性卒中患者带来了福音。

重医附二院心内科作为重庆范围内首个实施OCT—PFO成像技术的单位,其技术的应用为PFO封堵术提供了直接精准的影像学支持,对防治PFO引起的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科室还致力于运用尖端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在PFO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均占据西南地区领先地位。

陈运清教授提醒广大市民,查出患有卵圆孔未闭不必过于惊慌。对于无症状者,可以保守观察;但当出现影响工作生活的头痛、不明原因晕厥或脑梗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化诊治,以发现并干预高危PFO,解除潜在的健康威胁。(胡虹、夏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