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虎嗅黄青春频道

作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

题图|AI生成

“过去两年,整个物流行业正在急速变化,大家都被卷得有些精疲力竭。”菜鸟集团 CEO 万霖日前如是感慨。

旋即,他又用一则见闻隐喻了出海的巨大机会。“今年 7 月,团队去葡萄牙骑行途经罗卡角,它是亚欧大陆最西边的一个点,尽头石柱用葡萄牙文写了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是‘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把陆地作为边界,这就是描述中的天涯海角、近无可近;但若把这里当作一个新起点,那面对的将是无尽的大西洋,是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不可否认,新边界、新空间一定伴随着未知、甚至是风险;但焦虑和内卷不可避免,它不会因意志而转移,而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有时刻关注行业新变化,尝试积极拥抱它,机会才会不断涌现。

所以,万霖觉得应该坦然直面竞争。“把竞争当成一个最好的磨刀石。在竞争压力面前,我们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想抓住竞争就要沉下心把服务、成本、体验打磨好,内卷给所有人都带来压力,让所有人焦虑,但是焦虑并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克服的是我们内心的焦虑和不舒适感,拥抱竞争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

事实上,作为推动电商产业向前的一组齿轮,毛细血管般的物流网络正变得愈发重要。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及主席、菜鸟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就在最近一次公开发言中表示,供应链和物流正在电商消费体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布局、经营模式 、服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中国电商向全球扩张的步伐正在提速。

他进一步分享电商及数智物流面临的三大机遇:

第一,抓住新型全球化机遇。全球化不只是把中国商品卖到全球,不只是建立跨境的电商和物流通道,今天全球产业布局正在深度调整,新兴的制造中心涌现,会改变生产制造与消费市场间的布局关系。

例如,速卖通物流供应链总经理轶云分享过一个数据,国内电商 2022 年渗透率在 37% 左右,但全球电商渗透率预计将从 2022 年的 21% 增长至 2025 年的 23%,这个水平远低于中国电商的市场水平,也就是说跨境电商仍处于爆发的前夜。

第二,抓住 AI 技术爆发的机遇。电商和物流都是 AI 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国内物流技术每天在数亿包裹中历练打磨,未来通过 AI 技术的结合将显著改善商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也会让电商物流的体验优势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

仅以阿里国际(近半年)一个数据切面为例:每两个月商家对 AI 的平均调用量翻番,日均调用量已突破 5000 万。

第三,放眼全球市场,物流作为一项保障性服务,应该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只有面向开放市场、面向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才能锤炼出更适合市场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优势。

以下为虎嗅根据菜鸟集团 CEO 万霖现场发言、CTO 李强沟通整理而成的实录,部分内容为方便阅读有所删减和调整:

历史进入垃圾时间了吗?

“快递公司的单量可以最直观反映出电商平台的走势情况。”一位快递站点负责人向虎嗅介绍,快递公司毛细血管般的物流网络是推动电商产业向前的一组齿轮;但日益内卷的竞争格局,一度让万霖精疲力竭,好在他终于找到了直面竞争的方式。

Q:如何看待当下物流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内卷?

万霖:应该把竞争当成一个最好的磨刀石。在竞争面前,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沉下心才能将服务、成本、体验打磨好,内卷会给所有人带来压力、让所有人焦虑,但焦虑并不解决问题,我们要克服内心的焦虑与不舒适感、学会拥抱竞争。

竞争之外,物流业的机会在变少吗?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好像说现在没有什么机会了。我不认同这句话,行业发展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但整个产业的进展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不过很多时候它的进展要长期建设、积累,才能在某个瞬间爆发。

Q:菜鸟针对数字化、全球化浪潮会集中精力在哪些方面?

万霖:第一、基于过去国内菜鸟速递与其他合作伙伴打造的中国物流网络,加上过去几年大力投入建设的跨境电商全球骨干网络,以及最近两年开始建设的海外本地网络,希望构建一张面向未来,真正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球快递网络。

2018 年我们启动了第一批 e-Hub,建设了包括比利时列日、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吉隆坡三个 e-Hub,这三个 e-Hub 经过几年发展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准备启动第二批 e-Hub 建设,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让底层基础设施能够匹配未来商业形态的发展。

第二、最近,我们海外仓库布局拓展到 18 个国家,超过 80 万平米,这可能只是国内仓库规模的 1/10,但未来成长和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希望通过精细化运营加上数字化创新,为客户提供一个更具成本竞争力、更柔性、能体现集约化效应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第三、对于AI、数字化投入没办法一蹴而就,但随着不断研究、打磨,将最新技术与全链条生产流程融合,一定能找到基于技术驱动的网络和产品,推动行业更上一个台阶。

讲一个例子,2016 年物流无人车就开始投入使用,那时候无人车很热,后来越来越热,但最近几年热度又降下去了,大家看到没有那么快规模化、量产。可菜鸟一直在这方面持续投入,在校园和驿站场景进行不断拓展测试,如今我们已将无人车拓展到了公开道路和城市配送场景,今年无人车场景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上周我拜访了一个在杭州北面快递公司的网点,他购买了 20 辆无人车,形成了一个完全基于无人车打造的网点和驿站配送网络、且毫无违和感。我问网点老板遇到什么挑战,他觉得整个转换非常简单。

这件事标志着经过长期积累、长期建设,无人车在物流行业基本迈过了技术门槛,它和整个业务、流程结合的紧密度已走到规模化应用的阶段。

Q:万总提到的菜鸟无人车,如今投入布局的情况如何?

李强:今年这个财年,预估能交付 500-1000 台这么一个规模,目前主要是两款车型,型号为 GT 的公开道路自动驾驶无人车,和在相对封闭、半封闭园区里低速行驶的无人小车 GX。

从运营情况来看,过去七八年全国几百所高校高峰(期)大概有 800 台 GX 在跑,累计送了约四五千万个包裹,有 400 万公里的真实配送里程;而接下来,我们将把无人车业务的重心放在公开道路上。

菜鸟关于无人车的技术积累其实从 2015 年底就开始了,菜鸟当时成立了 ET 实验室;2016 年就推出了菜鸟第一款无人车“菜鸟小 G”——那个时候我们就判断,自动驾驶会对物流行业产生巨大的变化和影响,所以一直在探索、投入。

无人驾驶最保守的场景是从封闭/半封闭的园区低速行驶,创新的尝试可能就在高速公路干线的无人驾驶车辆,中间可能是城配和支线车辆。我们认为园区、高速干线的商业化、规模、实际场景再到用户可能相对容易落地,所以我们选择一开始从这两个领域去做 GX 车型。

其次,整个快递行业现在对无人车有明确的需求,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逐步放开,似乎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道路的时间窗口期。所以自去年开始,菜鸟开始大力从原来封闭/半封闭应用场景往前推进,将更多精力放在公开道路行驶的无人车上。

我预计,未来的 2-3 年里面,整个中国快递行业可能会有 20 万台左右的无人车上路。从 2015 年到今天,菜鸟在这近十年都在坚持做无人车,就是看到了行业趋势,并且会从集团层面大力推进。

Q:是否有客户方面的运营案例分享?

李强:杭州余杭有一个早期客户,他一个网点买了大概 25 台车,从早晨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不止是驿站派件,也在做卖家端揽件,甚至是多个驿站之间的串联,实现揽派结合。纯计算无人车的工作量,网点 30%以上的包裹通过无人车派到站点。

无人车还有一个好处在于,过去网点要分拣不同的件,比如说要等这一波货都分拣完了,确保这个站的货都分好了再发车,你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包裹,所以很多时候那些快递配送车都要花很长的等待时间——如果使用无人车则可以增加配送频率,更早到达驿站就先派送,这不光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对整个末端消费体验也会有明显提升。

押注无人车,暗度陈仓?

Q:您认为无人车最先解决的市场痛点是什么?

李强:做无人车不仅仅是提升末端效率和体验,也是为了长期实现降本增效。

站在网点客户的视角,他们首先考虑的多是无人车相比人工的成本优化问题,关心成本能不能立马降下来、能降多少?我们从售后调研看,客户成本优化还不错,比如每个包裹至少可以省五分到一毛。当然,不同客户差别也会蛮大,但账肯定可以算得过来。

此外,我们也希望跟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无人车的普及,比如借助主机厂的供应链能力、整车设计能力,但是整车成本如何降到比较低的水位还需要去探索、协商。

坦白说,一台低速的 L4 无人车,我们不希望特别多去堆砌传感器,还是希望做的 just right(刚刚好),这是我们做无人车坚持的技术理念——就是解决方案极具性价比,核心是把车的成本做到最低,让客户获得更大收益。

还有一个问题是,过去 L4 无人车基本上都基于高精地图,但高精地图的彩图和制图成本非常高、周期长,会导致它这个地图的保鲜也会出问题,比如这个图可能是每一个季度更新一次,但中间可能修路了、改造了,路况变了。

所以,我们希望未来无人车轻地图重感知,就是基于现在高德 high quality的 live map,就是活地图。它的规格比高精地图要低不少,但它是一个时实时去刷新的地图,这样的地图能让无人车实现说类似城市 NOA 的效果,就是在导航上面 A 到 B 设好之后,物流无人车就能实现类似乘用车的 NOA。

Q:无人车以前主要在校园等封闭场景行驶,现在车能上开放道路吗?

李强:是的,比如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安徽合肥都有测试,还有蛮多区域都在做试点让无人车上路。

当然,不同省市对无人车上路的政策法规还是有差别。比如有些容许三个立方的车上公开道路,有些可能会允许五个立方的车上公共道路。有些地区是只能跑非机动车道,有些地区则偶尔可以跑一下机动车道。所以不同地方政府对这个事情开放程度不一样,我们也在积极沟通,争取更宽松的政策,这是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看客户应用场景。现在无人车还是以派为主,以揽为辅;所以,网点规模很重要。如果一个网点比较大,派件量比较多,那它从单一网点到站点的包裹数也足够多,揽派效率是高的;但规模小的网点每次都要多点串站,时效就会慢很多。所以,我们会看客户网点规模、单量规模、揽派比,再判断客户场景是否适合我们的解决方案。

Q:无人车在应用上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策,不同城乡呈现怎样的区域特点?

李强:一般来说,在区县和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会简单一些,政策友好度也会宽松一些,容易有大的客户,比如杭州那个大客户一次买了 20 台车,他的网点分布在杭州北部,属于杭州主城区边缘的地方,这样的客户往往需要一次购买很多车,很多台车就是一个车队了,我们会帮助客户根据历史订单数以及订单分布帮他把车队调度好、把路线安排好、把发车时刻表排好,让车队的综合效率大于单车效率。

这其实是菜鸟做无人车很重要的产品优势——菜鸟跟各大快递公司网点、驿站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当然,城区开放网点,往往规模较小也更密集,客户往往只买 1-5 台车,量会小一些。

Q:现在无人车行业落地车型较多,菜鸟为什么不采取合作模式而选择自研?

李强:首先,菜鸟于 2013 年成立时就希望通过技术升级中国物流网络,从而解决当时电商大促爆仓等问题;其次,菜鸟成立四五年后,我们发现光靠技术也不行,还是有很多客户问题需要技术与物流实操场景融合,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客户的痛点。所以菜鸟开始做产业化升级,变成一家产业互联网公司。

在这个背景下面,2016 年推出第一代菜鸟小 G 配送机器人,2021 年菜鸟和阿里达摩院还联合研发了重卡无人驾驶“大蛮驴”。所以,无人车核心技术我们会选择自研可控,但一些元器件,如激光雷达会选择和市面上成熟主机厂深度合作。

Q:是否也在研究市面上其他车型,如何看待发展趋势?

李强:当然,我们会对市面上新的车型保持关注,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产品思路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至于未来的新车趋势,5 立方的车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应该是主力车型。

目前,会先把 5 立方的车做好,再围绕 5 立方的车做迭代,如冷链车、长续航车,下一阶段再去实现“平台化”制造,使底盘宽度长度可调,支持 5 立方、7 立方、8 立方等。

未来,也会考虑做更大的车型,但现阶段不会急于去做这个事,十方的车基本上就是一个移动集装箱,一个集装箱在公路上快速移动冲击太大。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先把5立方左右的车做好,把自动驾驶的技术、把整个车辆底盘做扎实。

#虎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黄青春频道出品人,关注文娱社交、游戏影音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huangqingchun@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