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织密织牢黄河流域生态防护网三门峡检察多举措守护母亲河秀美安澜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王 飞 曹雁翔
随着黄河三门峡排沙泄洪、水退草进,河南省三门峡市湿地内的大片滩涂变成了繁茂的草原。黄河周围的一条条支流宛如细密的“毛细血管”,无声地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近日,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全市检察机关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制,统筹推进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近年来累计退出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实现主河道无排污滞洪生产经营性活动,清理干支流125.5公里,取缔非法采砂点7处,填埋砂坑11处,编织起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守护网。
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在黄河支流中,灵宝市阳平河谢家庄村段本应水流清澈、岸绿景美,却被大量垃圾占据。
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发现后,将之作为公益诉讼的重点案件进行办理,指派干警现场勘查取证,了解污染源头和现状,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形成治理合力。
对于造成垃圾污染的直接责任单位和个人,灵宝市检察院依法启动刑事追责程序,有效遏制了类似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阳平河畔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河水清澈可见,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绘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门峡市下辖渑池县的高桥矿山位于黄河沿岸,经过长达20余年的开采,存在大量环境破坏问题。渑池县人民检察院督促相关行政部门设立生态修复治理区,恢复和重建系统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渑池县累计复绿面积1.61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5.4万余株。
位于湖滨区境内的黄河支流青龙涧,如今,已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过去,青龙涧河面有生活垃圾漂浮,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影响河道景观和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湖滨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向河道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河道管理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不仅立即进行检查处理,同时协调城市管理部门治理商贩乱扔垃圾行为。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如果没有检察院的帮助,这些土地还不知要荒到何时。”8月26日,陕州区张湾乡农民张庚望着丰收在望的玉米地说。
2023年3月22日,检察官胡爱国在回访一起案件时发现,崤函大道的道路工程虽已竣工,但临时占地却未复垦。他和同事依法查明临时占地期限为两年。
胡爱国提请陕州区人民检察院向自然资源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对涉案土地尽快复垦。自然资源部门积极采纳检察建议,今年4月,经过整改,涉案土地全部达到耕种标准。
黄河之畔,耕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卢氏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会签全市首家《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多方式提升耕地保护网格化水平,筑牢耕地保护“红线”。
截至目前,三门峡市检察机关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为监督重点办理案件40件,发出检察建议40件,共恢复耕地140余亩。
守护黄河文化根脉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人文之河。位于黄河边的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见证着黄河沿岸发生的巨大变化。
2023年6月,渑池县检察院发现,仰韶村遗址核心保护区因顶部覆盖不周,导致漏雨侵蚀文化土层、部分土层坍塌,损害保护文物的价值。
2023年7月13日,渑池县检察院与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进行磋商,进行了现场检查、调查询问,调取了修复方案、工作职责、文物价值等书证资料,依法查明:仰韶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渑池县文旅局对遗址负有管理和保护职责,其采取的保护措施未能避免个别文化土层区域出现漏雨坍塌的损害结果,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023年7月28日,渑池县检察院向县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2023年9月28日,渑池县文旅局回复称,已加强对仰韶村遗址保护的风险排查。目前,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
位于陕州区的安国寺,始建于隋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存在着年久失修、周边环境脏乱、地基沉陷、墙体多处裂缝等情况。
陕州区检察院经过调查取证,分别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区财政局履行国有文物资产登记监督管理职责,建议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安国寺文物登记造册,纳入国有资产登记管理。收到检察建议后,区财政局督促文旅局对安国寺文物逐项登记造册,录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区文旅局对钟楼采取临时加固措施,着手实施保护工程。
“加强对黄河流域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门峡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赵红旗 王 飞 曹雁翔)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