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军团是红军十大军团之一,1934年11月4日,由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和红十军(新红十军)在赣东北重溪(现德兴县绕二镇重溪村)合编而成。改编后可以说是名将云集,实力大增。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下辖:19师(原七军团改编),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20师(新十军改编),师长、政委由刘畴西、乐少华兼任;21师(也是新十军改编),师长胡天桃。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主席为方志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整编很多地方不合理,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红十军团的悲惨命运。一是军团最高领导机构军政委员会5个人里面有4人不是纯军事指挥员,多数是政工出身;二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却是刘畴西,方志敏不是军团长,无法直接指挥作战;三是刘畴西整编前是红十军军长,红十军新成立不久,刘畴西任军长时间并不长,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四是军团政委乐少华纯政工干部,以政治正确自居,对军事较生疏,作战时起不了多少辅助作用;五是寻淮洲本是红七军团军团长,东征时大小几十战,指挥精当,有勇有谋,此次整编却降为师长;六是粟裕有指挥才能,但只是个参谋长,人微言轻,无法干涉大局。

本来寻淮洲率领的第19师在外围机动作战,少了制约,确实痛痛快快地打了几个漂亮仗,其中包括在常山击退敌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领的两个团,在安徽分水县(今属浙江省桐庐县境)击溃蒋嫡系部队王耀武补充旅,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震慑南京。

正当寻淮洲得心应手地指挥红19师打击敌人的时候,因中央红军主力此时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红十军团改由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军区指挥。中央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趋严重,命令红19师立即回师,与军团部及红20、红21师会合,在开化、遂安、衢县、常山地区活动,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

11月下旬,红十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第19师会合。这时,国民党军2个多旅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汤口进逼。

我军经乌泥关进到谭家桥地区时,获悉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只有补充第1旅尾随我军,显得孤立突出。红十军团决心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打一个伏击,争取歼灭该敌大部。如果能打掉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补充大量匮乏的物资装备,而且能挫灭敌人的气焰,真正在皖南立足。谭家桥之战可以说是红十军团成立后的关键战役,该地区位于黄山东麓,乌泥关是进入谭家桥地区的一个山隘口,东侧有一个制高点,向北有一路小山坡。在此处打伏击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未曾想却成为军团喋血征程的开始。

战前军团长刘畴西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低估敌人。认为补充第一旅是杂牌部队,一个多月前曾是寻淮洲率领的第19师的手下败将。其实它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该旅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兵力将近7000人,旅长王耀武是蒋军中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二是用兵不当。当时寻淮洲的19师战斗力最强,但刘畴西却把担任主攻的任务分配给了原属于红十军的20师和21师,这两个师均缺乏野战经验。

据粟裕后来回忆:12月14日上午9点多钟,敌补充第1旅进入设伏地区后,我突然发起攻击。敌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担任前卫之敌第2团,在我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被我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第19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被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战斗力较弱之第20、21师,两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第19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寻淮洲同志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

王耀武后来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据第2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当时寻淮洲腹部中弹,鲜血喷涌,通讯员急忙将他背离战场,冲锋部队失去指挥,乌泥关制高点得而复失。敌人占据制高点,集中炮火和兵力攻击我军,实力较弱的红20师很快被击溃。此时,红十军团主要阵地大部已丧失,被迫撤退,伏击失败。

12月16日,寻淮洲被转移到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年仅22岁,万分悲痛的战友含泪把他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后来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把寻淮洲的遗体找到并挖出来照相,残忍地割下头颅,用布和石灰包裹着去向上级邀功请赏。最后,游击队和人民群众想法将烈士遗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1978 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已届古稀的粟裕第三次来到谭家桥。他默默坐在一处巨石上,久久不愿离开。1984年粟裕病逝后,遵照他的遗愿,部分骨灰安放于谭家桥。

谭家桥战后,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战斗的失利使红十军团陷入困境,从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红十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损失严重。

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辗转至浙赣边缘德兴县港头村,此时军团参谋长粟裕主张连夜突破敌封锁线跳出包围圈,但掌握指挥权的军团长刘畴西认为部队过于疲劳,需要修整,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只好同意。不久,即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约2000人,被国民党军约14个团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被俘,后来都英勇就义(方志敏、刘畴西当年8月6日在南昌一同就义)。另一部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此时乐少华重伤,后转上海治疗,伤愈调至陕北)率领下约有800余人艰难突破重围,转而北上。2月,进入闽浙赣苏区,最后经过整编,仅剩500余人。剩余人员改编为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红十军团至此不复存在。后来该师在粟裕的带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开始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浙南平阳县开赴皖南,被改编成新四军第2支队,从此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粟裕本人,也在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放光彩,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居百将之首。刘英留浙坚持斗争,5月任浙江临时省委书记,1942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后来,朱德曾痛心地评价红十军团道:“不编不散,一编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