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昨天是九一八国耻日,长达20分钟的鸣笛让我们牢记国耻。

这样的日子不能不让人想起张学良。

想起了张学良,一生最痛恨的那一首诗。

2

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奉命不战而退,开往关内,造成东北河山沦陷,引起国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张学良,还给他个“不抵抗将军”的名号。

更有当时广西大学的校长马君武,于1931年11月20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写了二首《哀沈阳》的诗,以此来批评讽刺张学良。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3

马君武(1881—1940),广西人,诗人,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化学。后短暂任职过广西省长。他脱离政界,致力教育,创办了广西大学,出任校长。

此诗一经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纸争相转载,声势空前。胡蝶在《时事新报》上连续两天刊登《胡蝶辟谣》的启事。

学者李天纲先生考证指出,张学良和胡蝶,终生从未见过面,在台北,在上海,在沈阳,在北平,他们都没有见过面,更不曾‘跳舞’。总之,张学良和胡蝶并没有什么风流公案。

现在看来,这首诗几乎属于诽谤,但众口铄金,民众才不关心他俩到底跳过舞没有呢。

5

胡蝶也是公众人物,她的银幕生涯留有很多个“第一”:

1928年开拍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最长的武侠系列片,她出演了18集中的17集,有影坛“第一侠女”之誉。1931年,她主演的《歌女红牡丹》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2年,她主演中国首部彩色电影《啼笑因缘》。1933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创1930年代国产片上座最高纪录;同年主演的《狂流》则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左翼电影”,口碑票房俱佳。她还是国内最早做广告的明星……

1933年初,上海《明星日报》发起选举电影皇后的投票活动,胡蝶以21334票稳居首位。“电影皇后”的桂冠,由此伴随她一生。

6

马君武的《哀沈阳》见报之后,还有人曾经力主胡蝶诉诸法律,与马对簿公堂,胡蝶说:“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胡蝶在这件事上是最冤枉和无辜的,但胡蝶表现出的冷静的洞察力和宽阔的胸怀令人敬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胡蝶开始撰写回忆录,她在这部书中评述了那个令她不快的“九·一八”之夜对她的讹传。对于这桩公案,胡蝶说:“马君武激于义愤,一时也未能考证事情的可靠与否,只是将我也牵连进去了,是日本通讯社从中造谣中伤张学良,以引起国人对他的愤慨,转移目标。”她还说,“我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未见过,真可谓素昧平生。一九六四年六月,我赴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时,还曾有记者问我要不要见张学良,我回答说:‘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

7

这个故事还有一段插曲。

诗中的朱五,即朱湄筠,其父朱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代总理,她排行第五,是张学良秘书朱光沐的夫人。

朱湄筠在抗战期间曾在香港一家饭店中看到马君武,就走过去对他说:“马先生,你认识我吗?我就是你诗中所写的朱五小姐。”马君武一看,拔腿就走。

因为马君武的诗不是事实,就怕人家当面质问啊。

8

张学良也非常痛恨马君武,这首《哀沈阳》也成了他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每每提起此事都是异常恼恨。

张学良晚年时,历史学家唐德刚曾对他进行了专访,并经他同意后,出版了《张学良口述历史》。据书中记载,关于那首《哀沈阳》,张学良是这样说的:“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9

俱往矣。

2024年9月1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