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我家”到“邻家”、从“一所校”到“一座城”……

来源 | 《中国教师报》9月18日头版

本报记者 | 孙和保 储召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6点56分,北京西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教育集团副校长张燕青坐上了出京的高铁。1小时后,河北雄安新区,她的身份成为中关村三小雄安雄东实验学校校长。在时间、地域、身份的转换中,张燕青对这种双城奔赴早已习以为常。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的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心向往之妙不可言”的“未来之城”。

正是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让越来越多的“张燕青”参与其中。看似不起眼的教育携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上正逐渐汇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教育先行

为“未来之城”奠基

这已是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张欣欣来到雄安的第六个年头。

在教学楼一楼的走廊里,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创建了“报纸上的雄安”展览墙。张欣欣和同事们把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报道一一剪辑下来,分门别类装裱好挂在墙上,以唤起人们对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的深情回忆。

2017年8月,京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北京市以“交钥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区新建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各一所。如今,包括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在内的三所学校都已投入使用。

教育应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作为一座千年大计的新城,雄安新区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应该如何谋划、怎样部署?7年来,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打造具有“未来之城”气质的“未来教育”。

“我们是在白纸上作画,不同理念、不同样态、不同文化的学校在雄安新区这片土地上慢慢生长起来,但我们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雄安新区实际,建立符合新区特质的教育样态,打造满足多层次人群需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高立春说。

为支持雄安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支持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雄安新区打造全国教育现代化样板、未来教育典范。同时,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起步区教育专项规划》,在学段贯通培养、小班额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全方位规划设计,构建雄安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雄安新区也成立了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国内外30余名权威教育专家献计献策,共同描绘教育创新发展图景。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相继出台了《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河北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落实举措。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教育不仅承担了育人的职责,还承担起服务新区发展大局,承接疏解、服务人才引入的职责。为此,雄安新区出台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教育支持政策的实施方案》《京籍疏解人员随迁子女在北京和雄安间的转学工作规程》等文件,上线“京籍疏解人员随迁子女转学服务平台”,实现与北京市转学平台和学籍库共建共享,畅通京雄疏解人员子女转学渠道,服务疏解人员子女转学。

为有效缓解疏解单位职工及群众子女“看护难”问题,雄安新区借助“雄孩免费管”平台和33所试点学校,寒暑期开展免费托管8期,服务4.8万人次。这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寒假暑假全覆盖、城市乡村全覆盖、中学小学全覆盖”。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雄安新区的学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在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中,中国科学院6位科学家循环入校开展科学教育讲座,为学生带来别样的科学教育体验。

作为疏解北京单位人才子女入学的学校之一,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说:“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有着117年历史的北京市第四中学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相信我们学校是能够让疏解单位和家长放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外活动

未来之约

“一个校”影响“一座城”

“小小政协委员”围绕智慧场景广泛应用、“非遗”传承与保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白洋淀候鸟保护等17个提案展开交流,通过提案陈述、小组讨论、现场答辩等环节,形成了许多有创新、可推行的方案。

这是今年6月发生在雄安新区首届中小学生模拟综合实践大会上的一幕。小、初、高三个会场的学生不仅精准表达了立场观点,更展示了卓越的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人才是建设“未来之城”的关键,雄安新区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黄春的憧憬里,他要把学校办成“三个人的学校”,即教师、家长、学生的学校。他说;“只有大人成长了,学生才能成长;如果每个人都在进步,学生也会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教师、家长都要学习国标舞,学校每个月都要举办一场舞会,让教师、家长感受生活的美好;学校开学前家长一定是先于学生入校,在家长学校里让家长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京冀两地的教育理念、标准有差异,家长的生活、习惯不同,我们会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尽力弥补。”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李玉金说,“一开始可能不适应,但这件事一定要做,因为教育不只是分数、成绩,还可以有另一种样子。”

一座崭新的城市拔地而起,乡村变城市、田野成高楼,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认识还没有跟上,一所学校的意义就是从“一个校”影响“一座城”。中关村三小雄安雄东实验学校专门组织了“小孩说话也管用”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找问题、做调研、寻思路,让大家的社区变得越来越好;还积极开展“雄安是我的”“这里我喜欢”“我要建设好雄安”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根植热爱家乡的思想,进而影响家庭。

土生土长的孙兰平从河北雄县第二小学调入中关村三小雄安雄东实验学校任副校长,面对192名学生来自40多所不同学校的现实,学校不是一味地强调管理,而是通过多元的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可选择的课程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带着遗憾离开学校。

在过去的7年里,雄安新区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城市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以包容的姿态拥抱各种变化。目前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不参加雄安新区统考,学校有自己的课程特色和进度安排。正如黄春所说,“雄安新区不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让我们保持自己的节奏,确保理念落地”。这是黄春所看重的,也是“未来之城”该有的姿态。

一座新城的发展总是吸引着更多人关注的目光,如何把“旁观者”聚成“共建者”?雄安新区积极建设“家校社政协同育人项目实验区”,研究制定“未来之城”家校社政共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推进家长学校总校和各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长学校校校全覆盖。同时推广“花朵关爱计划”,开展“家校社同心圆”公益主题活动,应用“知心汇语”家庭教育大模型,为家长或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样板区。

不仅如此,为营造一个融合、开放、共享、便捷的社会氛围,雄安新区按照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的“15分钟生活圈”布局学校设施;学校功能设计完备超前,根据学习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趋势,1∶1配置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运动场、风雨操场、报告厅、图书馆等均成为学校标配,为学校多样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留足空间。目前,雄安新区新建片区已建和在建学校达98所,开办学校50所,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 雄安容和悦容小学暑期托管班,孩子们正在进行饶有兴趣的探索

理念共融

把多方资源汇成一条河流

“原来舞蹈课还可以这样上!”雄安史家胡同小学艺术教师听完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艺术教师刁雯上完的二年级舞蹈课《调皮的小闹钟》后,不由得发出感叹。

“受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京津雄地区间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考试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加大了资源共享难度。”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教育组组长王瑞志说,“为尽快提升雄安新区的教育质量,我们着力推进京津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同雄安新区共建共享。”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就得到了教育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支持,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各级各类学校与京津签订了《关于雄安教育发展合作协议》《关于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协议》《津雄教育教研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等20余项协议,建立了覆盖基础教育、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体系,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雄安新区,特别是两地教研员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奠定了基础。今年5月,北京市4位知名校长在雄安新区落户名校长工作室,天津市“三校一园”与雄安4所学校开展合作。

中关村三小教育集团依据雄安雄东实验学校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多元、多层、多维的学科与跨学科研修项目。在总校名师的指导下,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了师徒结对交流制度,打造雄安雄东实验学校的优势领域。同时,支持中关村三小雄安雄东实验学校选派一定比例的新入职教师到总校跟岗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紧张、语速快……是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教师齐月第一次上双师课堂的感受。“总感觉双师课堂离自己很远,但在北京教师带领下,我对双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今谈起双师课堂,齐月已胸有成竹。“总以为数学课就是刷题,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现在我知道上数学课可以有多种方式,感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雄安史家和北京史家双师课堂

为了打通区域、校际资源壁垒,雄安新区积极打造“国家、省、区、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牵头组建“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开展教师线上共同备课、双师课堂、名校名师示范课等;组建41个新区教研中心组,包括学前、小、初、高全学段共16个学科,以教研中心组为引领,统筹原三县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研组等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新区教研“造血”功能。

“在教材、教研活动中,我们最大程度与北京保持一致,组织开展双向教研活动,帮助雄安校区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助理化国辉介绍,他借助“双师课堂”让雄安与北京两地的孩子“同上一堂课”,互促交流、共同进步。

“不仅仅要办好一所学校,我们还要通过名师工作室、手拉手活动辐射更多学校,承担更多任务。”为更好发挥名校孵化器作用,9月2日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这也是雄安新区设立的首家教育集团。

随着人口增多、学校增加,如何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本土化的“手拉手”帮扶?这是雄安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年6月,雄安史家胡同小学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上坡小学举行“手拉手”签约仪式,“本次签约对推动上坡小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容城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容城县积极学习借鉴名校办学经验和管理理念,借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容城教育迈上新台阶。”高立春在签约仪式上说道。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我家”到“邻家”、从“一所校”到“一座城”,一座令人充满期待的“未来之城”轮廓越发清晰。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