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促进双方关系。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都无法背离这一结论。只要能够有足够的利益共同点,那么双方的关系自然就差不了。
清朝和沙俄之间,虽然在17世纪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矛盾,但由于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以后,双方开始正常贸易,因此双边关系一直都不错。恰克图更是一度见证了清朝和沙俄100多年的贸易历史。
17世纪时,沙俄的恶行留下了罗刹的恶名
17世纪的沙俄,那可真是恶贯满盈的代表。为了开疆拓土,沙俄向东方派遣了大量的探险队。这些探险队表面上是来探险的,实际上就是来占地盘的。
他们在17世纪中叶就到了黑龙江流域,还和当地的原住民发生了剧烈的冲突。那时候沙俄探险队自己带的粮食不够吃,便灭了好几个村子,抢人家的粮食吃。
粮食吃完了,他们还不过瘾,甚至把当地人当成了口粮。这么一来,他们的恶名就传播开了。那时候北方人都知道这一情况,便将其称之为罗刹,也就是“食人恶魔”的意思。
干这事儿的沙俄探险队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哈巴罗夫带领的探险队。1649年,哈巴罗夫组织了一支150人左右的探险队,从勒拿河流域,进入黑龙江流域。
在黑龙江流域,哈巴罗夫探险队灭了当地达斡尔人、索伦人、费雅喀人的好几个村镇。到了1650年,哈巴罗夫甚至在雅克萨修建了城堡,打算以此为据点,长期入侵黑龙江流域。因为他发现了这里宝贵的黑土地。
1652年,清廷终于忍无可忍,派遣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前来围剿哈巴罗夫,结果居然让他给逃出去了。而且俄军这边只伤亡了88人,而清军这边伤亡达到了700人左右。逃出生天的哈巴罗夫,特地给沙皇绘制了《阿穆尔河图》,首次让沙皇了解到了黑龙江流域的富饶程度,也让后世俄国人坚定了夺取黑龙江流域的决心。
哈巴罗夫作为第一个让俄国人了解到黑龙江流域的人,因此成为了俄国的民族英雄,现如今俄国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市,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伯力,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点
1685年,清朝和沙俄打了一场雅克萨之战,最终清朝获胜,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东部以外兴安岭为界。
此后沙俄以贝加尔地区为根据地,不断向南入侵蒙古草原,侵吞了大量蒙古牧场。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双方在1727年才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部的边界,整个外蒙包括唐努乌梁海都划入了清朝的版图。
所以说,从17世纪中叶,一直到18世纪前期,近七八十年的历史中,沙俄一直都扮演着侵略东方的角色。一直到1728年,双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事情才有了转机。
《恰克图条约》,主要是对前面两次中俄条约的一次汇总。由于当时中俄在西部还没有接壤,所以只签订了东部和中部的边界条约。
除了重新确定一下边界以外,这份条约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将恰克图确立为双方进行贸易的地点。
原本恰克图是清朝的地盘,不过在这份条约签订以后,双方以恰克图河作为边界,老恰克图恰好位于河北岸,因此就成了沙俄的了。而清朝则在南岸建立了买卖城,又称南恰克图。这里就成了中俄双方的贸易点。
从此以后,中国的丝绸、瓷器、大米、茶叶、蜡烛、中药等产品,便源源不断从恰克图贸易点,流向了欧洲各地。而俄国也从这里,向中国出口了他们的毛皮、纺织品、各种工具等产品。
除此以外,清廷还允许俄国每3年组织一批人数不到200的商队,到京城进行贸易,不过后来这事儿中断了。不管怎么说,从1728年开始,恰克图便成为了中俄进行贸易交流的主要场所。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恰克图对俄国都至关重要
1737年的时候,清廷便不允许俄商再入京经商了,因此恰克图便成为了中俄双方在当时唯一的一个贸易点。
不过由于俄国商人偷奸耍滑,总是违约,因此恰克图贸易点曾多次关闭过。这事儿对沙俄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每次都是沙俄认怂,这才重新开放。
总体来说,双方进行贸易,沙俄所获得的收益,是远大于支出的。不光沙俄朝廷能有巨大的收入,而且民间商贩们的收益也很高。
所以说,他们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么一个挣钱的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沙俄在当时是不敢轻易得罪清朝的。
比如说土尔扈特部东归时,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派人追击,可追到清朝边界以后,他们就不敢继续了。为啥?因为担心这事儿会破坏中俄的正常贸易。
这种高频率的贸易,从1728年一直持续到了1858年前后。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一系列的海上通商口岸,这时候恰克图这个贸易点,才开始慢慢走向衰落。
西伯利亚铁路开通,恰克图彻底废止
即便中俄之间全面开放了贸易,但恰克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也不是完全废止了。因为此前沙俄在这里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说为了便于贸易,沙俄特地修建了叶卡捷琳堡经昆古尔到莫斯科的路,而且还修建了贝加尔湖大环线。这一路上还修建了工厂、驿站,甚至转移了大量俄族人前来这些地区建立村庄,定居生活。
所以说,这条贸易线路,已经是俄国人最为熟悉的中俄贸易线路了,即便后来开通了其他更便捷的线,可俄国人一时半会儿,还是不肯轻易放弃这里。
到了1891年,沙俄正式开工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到了1904年,该铁路线主干线宣布完工。俄国人可以从莫斯科直接坐着铁路抵达海参崴。而且期间还能经过中国东北的不少城市,诸如齐齐哈尔、哈尔滨、绥芬河等。
所以说,这个时候中俄之间的贸易效率,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双方完全可以集中到中黑龙江流域进行贸易。恰克图失去了原有的便捷性,自然是走向了消亡。
后来的恰克图,成了苏蒙友谊的见证
从1728年到1904年,恰克图见证了中俄贸易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这段佳话中,夹杂着太多让人不太高兴的事情。毕竟在双方正常贸易的过程中,沙俄累计从清朝手里,割走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04年以后,恰克图的贸易基本就没了,但是恰克图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由于沙俄在清朝覆灭前夕,怂恿外蒙出来单干,因此外蒙连带着南恰克图,在1911年便非法出来单干了。
这事儿当然没得到中方的允许,不过有了这一出,等到苏俄、苏联接管俄国以后,自然也帮着外蒙出来单干。
1915年,北洋、沙俄,在恰克图签署了《中俄蒙协约》,该协约规定,中方对外蒙拥有主权,但外蒙却能享受高度自治,实际上就是在沙俄的控制之下。
苏俄、苏联取代沙俄以后,进一步帮助外蒙出来单干。1939年,苏联带着外蒙,与日本带着的伪满,打了一场诺门罕战役。
这事儿过后,苏联在恰克图立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愿苏蒙两国在诺门罕战役中结下的友谊,能够不断加强。
由此可见,到了近现代,恰克图已经失去了中俄贸易点的作用,却成了苏联和外蒙“秀恩爱”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