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河间“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意思是河间地处青州、冀州与幽州、平州之间,各代兵家进攻,无论从北向南,还是从南向北,对河间的争夺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下图,高阳台位于现在河间市瀛海公园西北角(联通大楼西南)的高阳台遗址,北宋时曾经巍峨高大,每逢夕阳西下,台映水中,景色美不胜收,时人称为“高台晚照”,是昔日“河间八景”之一。
图片来源:诗经斋主
北宋为了防御强辽,设立高阳关路,全路中心设在瀛州(今河间),是极有道理的。 有观点认为,包拯任职高阳关路时的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其实,这是与“三关”之一的“高阳关”混淆所致。 高阳关故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最早为五代时周朝所置,而“高阳关路”的治所在瀛州。 《宋史》八十六卷“河间府”条记载: “本瀛州,防御; 大观二年升为府,赐军额”。 可知宋时瀛州与后来的河间府一脉相承。
清朝末年,高阳台仍高出城墙数丈,革命军北伐时经过河间,将台上祠院付之一炬。抗日战争时期,河间城四周仍有土墙和护城沟,日军在城周围修建了十六座岗楼并日夜派伪军把守,狐仙台岗楼即为其一。一九四四年,河间抗日军民开始局部反攻时,曾将狐仙台岗楼为突破口之一,夜袭日伪占据下的河间城。
民国之时,河间名士贾仙洲曾登临高阳台,感慨狐仙旧事,作诗《河间感怀》,诗中道:“山衔夕照晚烟笼,仕女如云踏软红;争向狐仙台畔去,有求尽在不言中。北伐成功振刷新,有求必应匾为薪;威灵自己不能保,那有工夫管世人。”意思是,“有求必应”的狐仙台连自己的命运都保不了,那有神通去管世人祸福?如今,传说已去,高台已缈,唯有人心向善的大主题,是通汇古今、永远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