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1911年出生于上海的钱学森,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无数宝贵的科学财富,也因此载誉盛名。
然而,却鲜有人知,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背后,还有一位和他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妻子。
她的名字,叫做蒋英。
这位比钱学森小了八岁的浙江姑娘,不仅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而且家世显赫,非同一般。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我国著名军事学家,曾任保定军校校长。
而同时蒋英和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之一的金庸还是表姐弟的关系。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文学界、军事和科学,却通过这个女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亲族世交
人人都知道"两弹一星"钱学森,却不知道,杭州钱氏与杭州厉氏家、蒋百里三家都是浙江的书香门第,并为亲族世交。
蒋百里与晚清金石大家厉良玉的长子、中国近代西医学教育先驱厉绥之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之父、教育家钱均夫,三人既是亲戚,也为挚交。
厉绥之、蒋百里、钱均夫三人青少年时便是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同学,毕业后又同赴日本留学。
蒋百里出生于浙江海宁,在一个震荡、混乱的年代里,他没有泯灭于众人,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了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蒋百里十三岁时父亲亡故,尽管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能得到遗产。因而蒋百里生活贫苦,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幸运的是,蒋百里年幼时便展现了他惊人的天赋,他不仅聪慧伶俐、过目不忘,更勤学好学,深得师长的喜爱。
16岁时天赋卓然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后又至求是书院就读。
蒋百里
1901年,蒋百里赴日留学。1903年他便与厉家厉绥之等人创办了杂志《浙江潮》,在一众杂志报刊中颇具影响力。《浙江潮》不仅受到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也刊载过章太炎的文章。然而,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蒋百里并没有落下学业,他于四年后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且轻松夺魁。
身为中国人的他,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带走了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载誉归来。但蒋百里的求学路并未止步于此。从日本归来后不久,蒋百里又于1906年留学德国。尽管几度在国外飘零求学,蒋百里始终心系国家。
他始终都是15岁那年,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泪流满面,誓死效国的少年。
武昌起义后,蒋百里担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并于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一场风波爆发时,他正与梁启超等一同在欧洲考察。归国时,国内正提倡新文化,他也深受氛围的影响,积极参与,并成为了梁启超最得力的助手。
这位陆军学校的校长,开始著书立说,成为风波的得力战将。1923年,蒋百里和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他在文学上的天赋肉眼可见,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中有这样一句话评他"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但是最终,蒋百里没有弃军从文,尽管他人生坎坷,甚至未能亲自上一次战场,但他为国家的贡献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仍然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仍然是八年抗战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柱石。
1937年初,蒋百里编著的《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这本书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在这部著作的扉页上,带着对祖国的深爱与深信,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校长,于1938年11月陆军大学迁校途中,病逝于广西。他的一生,还未完全开始,便就此终结,只留下人们无尽的怅然 。
家族结合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家为中国人所熟知,因为其才华而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他就是武侠的代名词。
甚至有人用他的十五部小说的书名,连成了两句话"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但是却少有人了解,金庸其实原名查良镛,而他的姑母查品珍则是蒋百里的原配妻子。
金庸同蒋百里一样,出生在浙江海宁。
但不同于投身军事、年少辛苦的蒋百里。极有文学天赋的金庸,生在了另一个书香门第、世家望族——海宁查氏。
这个家族曾在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传奇,而金庸族谱关系中,除了一位表外甥女琼瑶,还有一位表哥,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而徐志摩,又是当年蒋百里的至交好友。
兜兜转转,这个几乎可以用文学二字概括的家族,最终和军事学联系在了一起。假如不是事实摆在眼前,人们也许很难相信,人才辈出的三个家族,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出的蒋英精通音律,成为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优秀的人总是有所相似,看似没有丝毫名气的蒋英,一直被称为"钱学森之妻"的女人,竟会有如此惊人的才华和显赫的背景,这命运的背后,不仅是氏族情感的缔结,同时也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
至于钱学森和蒋百里,也许我们一生也无法了解他们背后的努力和辛苦,但是祖国和人民却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至于蒋英和金庸,也许我们一生不会知道他们曾经显赫一时的家世背景,但历史却将永远铭记那无人可及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