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是作者黄治军花费三年的时间,创作出的长篇历史作品。

市面上讲述晚清盛衰的作品多如牛毛,但黄志军却发掘了一个很新的视角:晚清之所以走上灭亡之路,是因为清王朝内部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尤其是在晚清最后18年间,由袁世凯的起势开始,晚清覆灭的大幕便被徐徐展开,接着,日本攻打清政府,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的签订,都推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查阅的大量的史实资料,为读者刻画了诸多历史细节,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匪夷所思、夸张荒诞的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光绪死亡之谜》这一章里,作者记录了光绪生前的真实遭遇:

11月11日白天,光绪突然病重,但在宫内却不受重视,因为慈禧也病危了,太医和医官都奉命去慈禧那里抢救,派到光绪这里的就只有一位从来不受重视的西医屈永秋。

根据史料记载,光绪这天病症也出现了奇怪的变化。他突然肚子痛,并且痛到满床翻滚,向着四周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屈永秋检查的记录为“心急跳、面黑、舌黄黑”,这种症状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屈永秋也表示十分诧异。然而太医都不在,屈永秋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建议给光绪做一下热敷,然后就离开了。

当天晚上,光绪的病情进一步加剧,终于有了太医前来请脉。光绪自己似乎也感觉到了时日无多,他可怜巴巴地问太医杜钟骏:“你有何法救我?”然而已经于事无补了。

12日白天,光绪无法进食,说不了话,他的病情一路急转直下。到了13日,已经出现了“眼闭、翻白眼、嘴唇颤抖、流口水”的症状,一切都已经回天无力了。

14日,18时33分,光绪在瀛台驾崩。从11日发现他的病情突然加剧开始,短短三天的时间,光绪的病情直线下降,并且没有反复,直接进入了死亡。

就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她做了权力交接。由于光绪没有儿子,慈禧命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两岁半的儿子溥仪过继到光绪门下,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一历史事件,黄志军推测,“光绪死于谋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最大的嫌疑人自然就是慈禧。”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只有慈禧能掌控光绪的医药、身边的内侍和生死,也只有慈禧是那个既能谋害光绪又不会被追究的人。”

尽管一直以来,坊间传闻光绪的死与袁世凯有关,但这只是康有为对袁世凯“泼的脏水”。而慈禧之所以要在自己死前害死光绪,是因为“慈禧要延续叶赫那拉氏的娘家人把控最高权力”。

作者这样写道:“慈禧去世的前两年(1906年),年轻的醇亲王载沣得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溥仪。在慈禧看来,溥仪的出生简直就是上天送给她的一个礼物。光绪无子,将来只要把溥仪过继过来继承大统,她的侄女静芬就能重复当年慈禧的老路:升格为皇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听政,把控最高权力。”

也正因如此,慈禧在遗诏里明确规定:“一般军国政事由载沣在前面顶着,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隆裕太后懿旨者,由载沣随时面请施行。”也就是说,隆裕享有最终裁决权。这样一来,隆裕只要有慈禧一半的手段,她完全有条件再像当年的慈禧一样,让大清的最高权力最终落于叶赫那拉氏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这一步,慈禧谋害光绪的动机就显而易见了。然而现实却令她失望了,隆裕并没有慈禧预想中的那种能力,她本身并没主见和决断,导致了晚清王朝的进一步衰败。

在《晚清最后十八年》这本书里,作者还分析了更多导致晚清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比如强大的北洋舰队何以一败涂地?慈禧向十一国开战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李鸿章去世后,接班人袁世凯究竟如何钻营?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作者始终以中肯而客观的态度,展开实事求是的研究,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比如,针对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日本间谍给出的结论是“大清全民腐败”,但作者认为,晚清的各种权力集团之间展开的政治博弈,才是造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这种乱象不仅是慈禧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国家层面错综复杂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从清政府颁发新政的1901年到1911 年清政府灭亡,恰好十年。清末地方自治并没有恢复王朝能力,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可以想见,由于外来势力的侵入,打破了晚清传统的政治平衡,从而不得不受制于传统以及顽固的政治体制,使得晚清政府的能力不断遭到削弱,最终走向衰亡。这一点,在《晚晴最后十八年》里,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合上书本,晚清跌宕起伏的命运令人深思。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今天,晚清的命运也能给人们带来一些警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