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玉的一生似乎始终与坎坷为伴,她出生于浙江溪口葛竹村,在那个年代,这个村落安静而普通,王采玉自幼聪慧,家中虽不算富有,却足够支撑她平静的成长。父亲王有则精明能干,靠做些小本生意维持家计,她则以针线活见长,替家里补贴家用,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女孩后来出了家做了尼姑,还俗后再婚,生下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的人物。
世事难料,随着父亲生意失败,家中陷入困境,母亲姚氏无力维持生计,而两个弟弟一个嗜赌成性,另一个精神失常,家庭的重担逐渐压在了王采玉肩上,她没法像其他姑娘那样过上安稳日子,只能靠着针线活勉强维持家计,内心的苦涩无人可诉。在家道中落之后,王采玉不得不面对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她的婚姻。
她怀着希望走进婚姻,却没想到,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两人的婚姻没能带来幸福,竺某去世后,她不仅失去了丈夫,还痛失了孩子,短短数月,她尝遍了丧夫丧子的巨大悲痛,而邻居的冷言冷语更是让她备受煎熬。在那个秋天,霍乱肆虐,她的孩子和丈夫接连因病去世,生活的重压加上无法宣泄的痛苦,让王采玉心灰意冷,她萌生了出家为尼的念头,想要从红尘中脱离,远离所有的悲伤和绝望。
不久后,王采玉的父亲也离世,她回到了娘家,在母亲姚氏的带领下,她前往葛竹村附近的金竹庵为一位老尼料理后事,借此机会,王采玉向寺庵首事提出了出家请求,起初,母亲对她的决定不太认同,毕竟她年纪轻轻,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母亲也看出了王采玉的坚定与无奈,最后只能同意她带发修行,在金竹庵,王采玉的内心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庵中的生活简朴而宁静,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她几乎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度过余生,虽然首事曾对她说她将来“育有非凡之子”,但当时的她对此并未上心,只当作是安慰罢了。
然而,命运却再次向她抛出了一张不同的牌,她的堂兄王贤东是溪口镇玉泰盐铺的一名伙计,盐铺的老板蒋肇聪是个富商,妻子去世后急需续弦。王贤东不忍看着堂妹在庵中度过余生,便前往金竹庵,劝说她重新考虑还俗再嫁,王采玉的心动摇了。她知道,带发修行的生活固然清苦,但现实的困境摆在眼前,孤独终老并非容易之事,经过反复思量,她决定听从堂兄的建议,接受了蒋肇聪的求婚。
1886年,23岁的王采玉告别了庵中的宁静,还俗嫁给了比她年长22岁的蒋肇聪,蒋肇聪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声望的盐商,虽然年纪比王采玉大了不少,但婚后两人的生活逐渐趋于平稳,次年,王采玉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幼名“瑞元”,后来改名“中正”,他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蒋介石。蒋肇聪是个精明的商人,家业经营得有条不紊,而王采玉则操持家务,照顾家庭,不仅养育了蒋介石,还帮忙照料娘家,尽管生活不再那么艰辛,但命运似乎总是在王采玉看似平静的时候再度出手,将她推向新的磨难。
1894年,蒋肇聪的父亲去世,次年,蒋肇聪也因病去世。仅仅数年之内,王采玉再次失去了丈夫,她仅32岁,接连的打击让她的生活陷入新的低谷。更令人心痛的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她的两个孩子——幼子瑞青和女儿瑞菊相继夭折,蒋介石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在漫长而苦涩的独自生活中,王采玉对蒋介石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蒋介石小时候性格顽劣,常常惹是生非,让母亲颇为头痛。然而,王采玉没有放弃,她知道,唯一的儿子是她未来的依靠,为了让蒋介石有所改变,王采玉决定将他送到外乡的私塾求学,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来磨炼他的性格,让他懂得发奋图强的重要性。
随着蒋介石慢慢长大,母子二人的生活再度遭遇挑战,由于蒋家在当地有一定的家产,官吏和富户们开始打起了蒋家的主意,想方设法勒索他们交纳巨额税款,蒋介石为此被抓到县衙,王采玉为了救出儿子,不得不变卖家产,将蒋介石赎了出来。母子俩见面时,王采玉深情地劝诫他,眼泪婆娑,告诫蒋介石要发奋上进,不仅为自己,更要为国为民,蒋介石在母亲的哭声和牺牲面前深受感动,立志要努力改变命运。
这一决定改变了蒋介石的一生。他剪去辫子,毅然决然前往日本留学,开始接受军事教育,并逐渐参与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对于王采玉而言,虽然儿子远赴异国,他的安全无从保障,但她始终坚定支持着蒋介石的决定,她知道,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蒋介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后来也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