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画家谢时臣有一幅画《谪仙玩月图》,描绘的是李白在江中举杯邀明月的情景。 画中的李白身着袍服,头戴帻巾,侧身斜坐在船头上,手举酒杯,仰望夜空中的月亮,对酒当歌。 身后船舱内一童子手捧酒器随时斟酒,舟尾站立的船家正奋力撑篙。 江水浩渺,江边岩石嶙峋,树木茂盛,有的已被秋霜染红,几只寒鸦或飞或栖。 夜空寥廓,飘荡着几朵云彩,一轮秋月时隐时现,散发出微弱的银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谪仙”指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人。唐代孟棨撰写的诗论著作《本事诗》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刚从四川回到长安,住在旅店里。贺知章此时年已80多岁,因久闻其名,迫不及待第一个去拜访李白,见其相貌奇伟洒脱,便求诗文一读,李白将新作《蜀道难》与他看。贺知章尚未读完,便称赞数次,认为此诗非凡人所能为之,因而惊叹李白为“谪仙”,又号“谪仙人”。

于是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大醉方归。此后,李白名满京城,连唐玄宗也对其十分钦慕,召李白进宫。李白在与玄宗交谈中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的诗序里也提到此事。后“谪仙”专指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玩月即赏月,源于晋代。东晋建都建业(今南京),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今采石矶),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听到在一艘运租船上有人咏自作的《咏史》诗,声调清和,辞藻出众,他驻听良久,大为赞赏,便邀来叙谈,此人即穷书生袁宏。袁宏出生于一个世族家庭,年少时其父临汝令袁勖去世,家道因之中衰,以运租为业。谢、袁二人身份悬殊,却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赏识,特聘其参议军事,从此踏上仕途。“牛渚玩月”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此后文人雅士亦趋之,于是泛舟、登楼赏月者连绵不绝。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开始兴盛,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与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秋,李白途经牛渚,饮酒赏月,听说此段佳话,望月怀古,遂作《夜泊牛渚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李白还有一次在中秋夜金陵板桥浦泛月独酌,抬头望着云中隐隐约约的月亮,侧耳倾听瑟瑟的秋风和江水拍打船舷的涛声,回忆起南朝谢朓这位才高命蹇的前代诗人,感慨万千,作诗道:“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徵?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在清朗幽静的月夜中,李白独酌赏月,引发了对先贤的缅怀遐思,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叹。据民间传说,62岁的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醉眼迷离,看到水中一轮月亮又圆又亮,便跳入水中捉月而溺亡。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郑学富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