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仁者高寿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来临,其喜气洋洋者矣。现在躬逢盛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大家生活富裕了,每天都像过节,所以对春节、中秋等节日也并不怎么期盼。
过去的小孩,对春节和中秋,总是盼望着,期待着。秋天到了,暑热已过,天高云淡,天朗气请,人特别精神。小孩等待的是中秋可以点灯笼、赏灯会、吃月饼、望明月,合家欢乐,吃老酒、有佳肴。
我小时候上学,老师的桌台上尚有戒尺,不用功和顽劣的学生,老师要用戒尺打手心。到中秋,刚开学不久,老师会教我们作很简单的“对联”,诸如:“花好月圆,人寿年丰”、“半夜两更半,中秋八月中”。小时候吃的月饼是苏式月饼,百果馅,酥皮,考究的有火腿咸月饼。现在的月饼都是港式的莲蓉双黄月饼,重糖、重油。中秋的街边很热闹,红烧芋头、糖炒大栗、烘山芋等等,这些都是农村秋天的产物,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就是指的这些。
中秋刚好是白露时节,水稻正好开花。无锡的农谚: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绣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就是说水稻开花到收稻刚好二个月,四个节气。
清爽的中秋时节,旧时四处走码头的流浪街头艺人在街头多了起来,白天有猢狲出把戏,夜晚有小热昏,用上海话说唱的形式推销润喉的梨膏糖、驱蛔虫的宝塔糖……。
猢狲出把戏的流浪艺人基本都是西南人,他们有一条船,装载了全部道具,以及动物狗、猢狲。猢狲穿了红背心,骑在狗背上,敲着小铜锣,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每演完一个节目,主人们会拿着头上戴的帽,哈着腰,陪着笑脸,希望观众打赏,打赏的钱就扔在帽中。围观的人打赏的钱也不多,很凄然,也无奈。到中午回船吃饭,下午再到别处。这些流浪漂泊的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这种日子:年年难过年年过,到处无家到处家;只要河流水不断,随着流水走天涯。
唱“小热昏”的都是江南人,暮色苍茫时,他们会在街边的空场上搭个小型舞台,点了汽油灯,开始吆喝,先搞点噱头,看到人多了,就开始说唱。
回想小时候的记忆最清晰,我记得有这么一个说唱。有男A角,有和音的女角三人。男A角:“哎哟热得里格来,热得里格热得来,热煞哉”,和音女声用数白榄的行式,不断轻声的重复:“热煞哉、热煞哉……”。男A角:“哎唷,侬看闹,长子热得摇勒摇,矮子热得跳勒跳,剃头师傅热待晕滔滔,倷得条年糕当肥皂,手里捏把切菜刀,胡子不剃剃眉毛!”然后男A角与女和音者齐声:“热得里格热得来,热煞哉”,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于是开始卖梨膏糖,然后再继续说唱,再继续卖宝塔糖。
在无锡时,交的朋友都是文艺界名人,有章慕伟、庄里安、许墨林、李念慈、张崇政、任海根、许昌祺等人。每当节假日,喜欢聚餐,或在家中,或在菜馆,大家轮流作东。每当中秋节,朋友团聚是必须的。待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大家欢声笑语此起被伏,很热猛。
记得有年中秋节在李念慈家,酒饮半酣。庄里安老先生,提出行酒令,酙一杯桂花酒于桌中央,提议将一汤匙转一下,匙根指向那人,那人就得讲一段世说新语、聊斋志异,或故事新编之类的话题,内容要关于中秋的,但要精彩、要吸引人。讲得好就可饮桂花酒,讲得不好,罚饮白酒三杯。
那天刚好匙根指向我,于是我讲了段故事新编:从前有个老汉,中秋节是他的生日,那年刚满七十岁,家人帮他庆生日,兼过中秋节。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了个秀才,官宦人家出身;二女儿嫁了个江湖艺人,说大书的;三女儿只嫁了个杀猪佬,是屠夫。今天老汉开心,在地里挖了一坛埋了七十年的“状元红”出来,香气扑鼻。大女婿就斟了一杯“状元红”放在丈人面前,他提议大家作酒令,作得好就可饮这酒。他说:“这酒令很严格。第一句,三个字必须同头;第二句,三个字必须同傍;第三句,援用第二句;第四句,回复第一句,点出你的出身,而且这酒令要押韵。”他说:“在下不才,我居大,先来。”于是他心有成竹地、摇头晃脑地吟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傍绸缎纱;穿得绸缎纱,才是官宦家。” 吟完,他看了看在座两连襟,笑容满脸准备饮这酒。当大女婿准备饮这杯状元红的时候,二女婿站起来说:“我也会。”于是他也摇头晃脑的吟曰:“三字当头大丈夫,三字当傍江海湖;闯得江海湖,才是大丈夫! ”大女婿呆了,这家伙也可以喔,既押韵,又显示自己是大丈夫!于是提出这杯状元红平分秋色,一人一半,皆天欢喜。正当他俩要去分享这杯状元红的时候,小女婿红着脸,怯怯的说:“我来试试。”这大女婿、二女婿,满脸疑惑,两人心中都在嘀咕:“你也配?”两人尚在疑惑中,只见小女婿,轻声的吟道:“三字同头尿屎屁,三字同傍肚肠肺;戳穿肚肠肺,流出尿屎屁。”这时这两个官宦家、大丈夫彻底的呆了,别小看人,民间高手多。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时的小女儿,激动得满脸通红,紧紧的握着丈夫的手,看着十分满意的老父亲。于是三国分鼎的局面形成了,又斟了两杯状元红,三人向老丈人祝寿,并贺全家中秋快乐!讲完了这个“故事新编”,我赢得了满堂喝彩,也心满意足的饮了桌中央的桂花酒。陶醉于挚友的评语中:知多识广、博闻强记、谈吐流利、词汇丰富……
还记得七十多年前新入学的时候,中秋刚过,小朋友还沉浸在吃月饼和点灯笼的乐趣中。那时教育尚未改革,先生挺威严的,语文老师还会教我们作“对子”的诀窍:“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钩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们跟着朗读,似懂非懂,其实一点也不懂。只过二年,教育改革了,要想学也学不到了。所以我现在作诗、作词、作对联,只是个半吊子。许墨林高我几届,他行!诗、词、文俱佳。上市一中,学校每逢中秋前夕,会在教育大楼的走廊中,在墙上拉上长长的绳子,挂满许多谜语,让同学们猜,学校的教育宗旨:器识先于文艺,尤需熏陶品德,培养学子成才。在猜谜语中,我学会了卷帘格字谜的猜谜法: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文章挂在东;崔氏失却佳期会,只怪红娘勿用功。谜底:徽。待没有了寺,文在右边;崔没有了佳,红没有了工,合起来不就是“徽”吗!一通百通,于是再来一首“水浒”的字谜,就马上知道谜底了:潘金莲今番不见,西门庆站立一边;王婆牵线在中间,暗许姻缘一点。这字谜很简单,笔友们一定也知。再来一首“水浒”的,难度稍微大一点,大家猜吧:武松找不到宋公明,顾大嫂巧遇一丈青;吴用撇下了郑天寿,花和尚别走阮小七。 猜到谜底,笔友们可在留言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