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众多学子求学路上的更高阶段,也是广大青年人生路上的新阶段,很多新环境需要去适应,很多新困难需要去克服,很多新目标需要去规划。日前,一项针对2024级大学新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新学期伊始,61.7%的受访新生都感到大学生活节奏还需磨合适应。提高社交能力、掌握专业真本领、确定人生发展方向是新生最主要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进入到新的环境,会迫不及待地确认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这一点从56.7%的受访新生表示需要磨合“和室友同学的交往相处”就可以看出。高校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随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和内容深入,大学生需要从交往中不断学习积累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社会责任,从而为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需要找准定位,提升适应性。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甚至年级的佼佼者,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格外重视,到了大学就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定位变化,要学会以平常心和大家交往,比如学会倾听,在与他人交流时,认真聆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表达自己。

好的同学情谊能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好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宁缺毋滥。要注重友谊的质量而非数量,要在室友、同学中寻找价值观正、学习生活态度积极、与自己有共同话题和见解的同学,通过不断相处和感受,寻找和确定真正的朋友。

很多大学新生迫切渴望得到学长的指导帮助,尽快适应和融入大集体、大环境。要根据自我规划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在其中尝试与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要学会与学长学姐打交道,借助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建议,帮助自己在学术、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成长。

进入大学校园是来学习的,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进入大学阶段,面对专业高深知识、高超技能、高阶思维的学习训练要求,迫切需要大学生们改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式,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框架。

专业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集中领域,也是大学生未来几年学习的主要领域。专业学习中,专业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在课堂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听课,做好课堂笔记,定期复习、及时梳理各门课程知识点,建立稳固的专业知识框架。同时,也要用多学科养分充实自己,在钻研专业教材之外,多学习阅读其他相关书籍、学术论文,拓宽知识面。

老师是专业领域的知识权威,请教老师是提升自己、夯实专业框架的重要途径。不同于高中时期的老师坐班指导,大学时期的教师大多在课堂或实验室与大家见面。大学新生尤其要注重在学习时积累问题,利用合适的机会多向老师请教,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及尝试解决的过程,对于老师的解答要细心回味,努力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识框架。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成长由老师从最初的指导和陪伴,转变到现在的注视和放手,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协同、创新意识越来越重要。对此,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提升综合能力和抗压能力。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分析判断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可以使自己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未来竞争力。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积极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参加不同行业的讲座,了解各个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等,从而找寻自己的职业兴趣点。然后,根据职业规划目标逐步积累经验和技能,例如大二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争取到专业相关实习机会。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仅有一技之长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职场挑战,大学生还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活动,锻炼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要注重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协调与他人的合作。要注重提升领导力,在社团或小组活动中主动承担组织者的角色,锻炼领导和统筹能力。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青年人在成长中,不仅要学会克服学业上的困难,还要学会应对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的诸多挑战。面对压力,要做好情绪管理,沉着冷静应对,比如通过运动、冥想、阅读、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即将到来的考试、竞赛等带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面对挫折,要以平常心看待,不气馁不焦虑,客观分析失利原因,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争取把应对挫折的过程转变成促进成长的养分。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17日 第02版

作者:姜小东